较真要点:
1、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药物大都有这几个问题:一是有效成分不明;二是疗效和安全性不可控;三是质量不可控。
2、从患者的角度,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还是要优先使用成分明确的药物,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意味着你使用的是经过科学化验证和现代化改造,疗效和安全性都基本确定的新一代产品。
查证者:闰余成岁 | 物理学博士
(致谢: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有关院士专家的审读意见和修改帮助。)
六味地黄丸、板蓝根颗粒、速效救心丸、乌鸡白凤丸、丹参滴丸……这些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药物,多年以来大家对这些药物的功效普遍深信不疑。随着西风东渐,西医西药逐渐成为主流,有很多网友也有了疑问:这些所谓“神药”到底有用吗?
一、 “神药”的几个共同特点
在网上,这类“神药”没有严格和明确的定义,但大体有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大多属于或源于传统中药,在中医经典著作中有明确记载,多年来广泛用于民间和临床实践。比如丹参、柴胡、板蓝根属于单一的中药,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是川芎和冰片,双黄连由金银花(双花)、黄芩、连翘等三味中药组成,六味地黄丸则包括熟地黄、山茱萸(酒炙)、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六味中草药,乌鸡白凤丸的组成更是多达20种,它们的疗效,像柴胡用于伤寒发热、板蓝根和双黄连清热解毒、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和调经止带等都可以从有关典籍中找到。正如《肘后备急方》给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启迪,古人的记载有其借鉴价值。
二是适用范围广。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板蓝根。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解释,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常用于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很多人平时预防感冒用之,发热头痛用之,碰到流行性感冒甚至百年难得一遇的“非典”疫情也是用之。又如丹参,心脑血管疾病千百种,但用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角度预防治疗多用丹参,由此也催生出丹参饮片、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丹参酮胶囊、丹参颗粒冲剂、丹参注射液等多种药品。“神药”之神,很大程度就来自其“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属性上。
三是商家广告轰炸或人们口口相传。“神药”依托数千年的经验传承和用药习惯,在老百姓中知名度高,很多人都是家中常备。群众基础加上近些年商家广告的狂轰滥炸,进一步增添了“神药”的口碑。
二、“神药”可能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很多“神药”有效成分不明。“神药”多为中草药,通过煎煮会得到一大碗棕色的“汤药”,其中可能有数十甚至上百种化学成分,且用不同的溶剂可以提取出不同的成分,究竟是什么物质产生了药效?我国古代医学宝典中是没有给出答案的,因为古人给出的大多是关于外形、现象、体征、症状等的简单描述,尚未也无法透过现象看到原因或摸清本质。以丹参为例,“时代楷模”王逸平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宣利江等研究人员正是在“排查”了几十个提取组分和单一化合物后,才猜想并通过一系列药理药效实验证实丹参乙酸镁其实是最主要的药用成分,笔者也曾经在某国立科研机构对艾叶水煎液的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同样得到了100多种水溶性成分。单一的中药尚且如此,多味中药形成的复方其成分更是复杂。
其次,很多“神药”疗效和安全性不可控。药效特征需要通过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安全性指标同样要经过动物试验、人体临床研究来验证。没有经过现代药理药效和毒理学研究认可和遵循GCP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下的临床研究,仅仅基于经验来说明一个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在逻辑上是有漏洞、科学上也是不严谨的,不符合现代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的要求。比如板蓝根清热解毒,但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病毒种类也很多,它可以解的是什么类型的“病毒”?还有最近爆出的神经营养类药物“神经节苷脂”(当然这个不属于经典名中药,而是源自国外并已国产化的西药,由于广泛用于治疗血管性或外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小儿脑瘫、帕金森氏病等,也有媒体冠之以“神药”之名),不少患者在用药后几天之内就发生瘫痪,就是由于适应症过于宽泛,未经循证医学验证,从而在安全性方面产生了严重问题。
再次,很多“神药”质量不可控。质涉及药品的成分,量涉及的是药物的含量。一般天然植物中,某种特定化合物的含量多在1%以下,有的甚至不足千分之一,这给药品的开发和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神药”中往往有效成分和其他成分混杂在一起,质量难以控制,临床疗效不稳定,不良反应多。即使是一些已经明确成分的药物,国内可能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有些企业做到有效成分含量40%就开始申报临床,而有些企业却坚持更高的标准,在国标缺失的情况下,每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终端消费者是不知道个中门道的,但却会给临床用药带来隐患。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虽然中草药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作为各国传统医药中的一种,市场占比却极小、认可度也远不如西医西药。据报道,中国还没有一种复方中成药进入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即使在对中医药相对认可的德国和日本,医院和国民也不是把此类产品作为主流治疗选择,而更多是以医疗辅助产品或保健品选用。
三、“神药”到底有没有用?
被中国科学院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成果之一的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研发成功之后,国际知名科学刊物《自然·生物技术》评价认为,该药的成功上市,意味着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可以通过对具有悠久临床应用历史的传统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来开发创新药物,换句话说,从草本植物丹参到现代药物丹参多酚酸盐的“华丽转身”,为实现中药现代化提供了借鉴范例。
这也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神药”是否有用的问题。
1)有典籍记载和实践案例说明它们有用,科学研究尚未证实它们没用。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药学界对中国传统医药关注不多,开展相关研究的就更少,二是我国的药学研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针对民族医药传承做大量验证和提升的工作。毕竟,中药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其合理性和价值,但需要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大方向下改善其粗放性,或者用科学的方法去伪存真。
2)作为经验之用的“神药”,普遍还需要经过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从疗效随机说不清到稳定可重复的科学化过程,其中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找到这些“神药”的真正有效成分。从患者的角度,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还是要优先使用成分明确的药物,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意味着你使用的是经过科学化验证和现代化改造,疗效和安全性都基本确定的新一代产品。
3)本文开头提到的几种“神药”中,板蓝根走出了标准化的第一步。2019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导制定的《中医药-板蓝根药材》国际标准,但即使如此,也不代表国际承认了板蓝根的疗效,关于板蓝根的药理毒理及相关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实质研究和确立,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想了解更多健康内容?微信搜索“较真辟谣神器”小程序,点击“问答”进行提问,较真妹等你哦~参考文献详见本文的微信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