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原创新闻机构如何应对新闻聚合的挑战

导 读

原创新闻机构应该重拾“报纸化”思维,甚至“杂志化”思维,及时进行必要的整合、编辑,向用户提供相对深度的产品。

新闻聚合已经成为以移动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必须直面的一个现象。

在以报纸尤其是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由于版面的限制和出版周期的相对宽裕,能够最终呈现在版面上的新闻必然是经过精挑细选和精心编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上的新闻内容,本身就是新闻编辑部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结构进行“新闻聚合”的产物,未必全部出自本机构记者的原创。

待到新媒体时代,新闻不再受版面的限制,而出版周期也变成了“随时随地”,抢时效成了新闻报道的“第一追求”,只表现新闻事件某一侧面的短平快稿件大行其道。新闻机构甚至无暇顾及生产描述事件全貌的完整稿件。用户感受到了新闻信息的快捷,但也感受到了无法从一篇稿件中了解事件全貌的“痛苦”。仍在坚守以周为出版周期的原创新闻机构虽然可以满足用户对于稿件深度性的要求,但已无法满足对于稿件时效性的追求。等它们推出相应的深度稿件时,用户的注意力早已转向另一宗新闻事件。

另外,一家新闻机构并不可能“垄断”所有的新闻事实,用户几乎无法在一家新闻机构获得有关该事件的全部事实。有关这一新闻事实的描述,则由所有参与报道的媒体共同完成。

追求速度的原创新闻机构无法满足用户对于稿件完整性的要求,追求深度的原创新闻机构又无法满足用户对于稿件时效性的要求,且调查能力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于是新闻聚合在新媒体时代被再次提了出来并予以广泛实践。这一新闻聚合的工作则由计算机应用程序或者人工来完成。

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

在澎湃新闻的官方表述中,“全国第一个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全面转型的产品”这一定位经常出现,如何理解这一定位呢?“全面转型”意味着什么?“全面转型”意味着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原来以“日”为出版周期的新闻生产方式被打破,“出版”在理论上变成了“随时随地”(在深夜很少更新原创内容,但重大事件发生时例外)。

以东方早报(澎湃新闻的前身)为例,在没有全面转型之前,东方早报也有自己的PC网站和移动新闻客户端,但是这些平台每天只在凌晨集中更新一次,其余时间最多由值班编辑抓取数量不多的一些稿件。换言之,东方早报时期的PC网站和移动新闻客户端只是东方早报纸质版的一个展示平台。

全面转型之后,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开始按照各自的“出版”逻辑在独立运作,深度调查的内容并不会先在东方早报上刊登后再在澎湃新闻上刊登,很多时候网站更快一些。更有甚者,在澎湃新闻正式上线两年半之后,东方早报纸质版便寿终正寝了。

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会深刻地影响到新闻内容的呈现。在以“日”为出版周期的日报上,新闻总是被整体呈现的:如果事件相对简单明了,一篇独立文章完整表达截稿前有关该事件的全貌;如果事件相对复杂、有价值,报纸则会辟出专版来报道,由事件概括、对话当事人、追因、时间线等内容在统一版面呈现,共同描述事件全貌;如果事件再足够大,报纸则会辟出更多版面并组成专题,从各个角度予以全景式呈现。

新闻内容是否允许重复在不同载体时代也有不同“回答”。在以“日”为出版周期的日报上,由于版面极其珍贵,重复是不被允许的;但在没有版面限制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上面,重复的新闻内容几乎是一种必然,有时候更是作为新闻背景存在的一种必要。这种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发生之后,呈现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就是这样一种“图景”:新闻事件的呈现更加碎片化,有一点新进展就会单发一篇新闻稿;“卡位”成了各家新闻机构争相追求的目标,有时候一个官方通报或者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寥寥数语就会独立成篇;在新闻事件发酵之时,一家新闻机构可能会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连续刊发十几篇甚至更多有关该事件的报道,但表现事件全貌的相对完整的新闻稿件则付之阙如或者要等很久。

事实上,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当下,这几乎是一家想在“舆论场”上取得一席之地的原创新闻机构的必然选择。伴随全面转型的原创新闻机构的不断增多,这一竞争态势已经成为热点事件发生时的常态。

当然,种种迹象表明,《南方周末》虽然还坚持自身原创内容和先登录再阅读,但是其已加大对于其他媒体尤其是同属一个报业集团媒体深度调查类报道的抓取力度,而这些抓取的稿件则不用登录即可阅读。

如果不是财新记者王和岩的实名狙击,《甘柴劣火》要收获的赞誉恐怕还要更多。这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的文章用自己的逻辑讲述了当年甘肃武威抓记者的往事,阅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痛快。但是很快地,曾经进行过同一主题调查的财新记者王和岩指责该文抄袭了财新网此前的报道。而“呦呦鹿鸣”创始人黄志杰则认为是“引用”,而不是“抄袭”。黄志杰列出的理由包括,《甘柴劣火》在文章的开头即已声明:“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敬请诸君知悉。”这样的一种“宣誓”实际上也是新闻聚合类产品一直被诟病的“硬伤”。没有调查、没有新的事实,完全依靠逻辑、结构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来吸引用户的目光,这样的做法不可持续。

(作者为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副总监兼政治新闻主编、主任记者)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10月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022A0ILV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