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博、朋友圈点赞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打招呼闲聊,其中包含了许多微妙的心理活动,被人戏称点赞心理学。
点赞的功能最早出自前Google程序员布雷特·泰勒,2007年其创建的社交信息网站Friendfeed有一项创新功能,用户可以按下一个按钮,方便的对某项内容表达赞美之意。两年后,网站被Facebook收购,这项功能由此转变为大家熟悉的大拇指按钮。
时至今日,点赞功能已成为社交网站的标配,但如此简单的功能又何以如此风靡?
这是因为点赞功能本身就是传递一个积极的反馈,证明我看见了并认可,再加上圈子里的人际关系和实时氛围,其携带的信息量远大于我们所见。
我们大致可以把点赞的心理动机分成几大类。
第一类是有感而发,的确是由衷的认可和赞赏。比如看到一篇令人拍案的好文章,或是一段感同身受的精彩评述。对此类内容点赞,既是给予发布者鼓励和赞美,又是一种表达自己偏好的较含蓄的方式。这当然是比较符合此功能设计的初衷,当这种记录累积到了一定的规模,其中蕴含的信息就非常有价值。比如可以从中推测我们的偏好、立场、情绪、性格等等。
第二类属于礼节性或义务性点赞。比如女朋友发的美颜自拍,你点不点赞?老板发的万字雄文,畅想未来感悟人生,你点不点赞?老爸老妈旅游归来,精挑细选发出来的物、景、人、狗九宫格,你敢不敢不点赞?当然这些是有别于第一类的赞,但它却简洁便利的解决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是在你觉得有必要对重要的人际关系做出积极反馈时,不必绞尽脑汁去想那些自己都说不出口的肉麻话,只需一点了之,点赞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第三类常见的点赞属于凑个趣儿,轻松交流一下的便捷方式。比如前些日子一个朋友喝茶的时候,把最喜欢的一把紫砂壶的壶盖,掉在了刚买来的大师定制的建盏上,痛不欲生中发了一条有图有真相的朋友圈,结果是所有老铁争相点赞。这种自黑的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良好心态,也同时印证了与点赞者的亲密程度,不是老铁谁会凑这个趣儿。
最后是一种基于惯性的点赞,就是打开朋友圈不看内容,就是挨个点赞,但这是所有点赞行为中最危险的一种。亲见有人在一条“妈妈一路走好”下面点了一个赞,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不出人命就是万幸。
无论如何点赞都为如今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交流方式,但我们在享受这种便捷时,也不要忽略了其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否知会适得其反,当需要修正错误表达时,那可是一点都不便捷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