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同期创办的工程机械企业,现存的已经所剩无几了!”柳工集团总裁郑津深有感触地说,主动融入全球市场,以国际市场压力倒逼企业各项制度改革创新,让柳工集团在国际竞争中越战越强,产业布局不断完善。
近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广西柳工集团通过对标国际先进工程机械类企业,刀刃向内,不断优化各项体制机制,实现了一系列跨越发展:从当年上海援建的西部小厂发展为国际人才汇聚的跨国企业,从诞生中国第一台装载机到构建起涵盖20大类、32种整机产品线,从在西南小城广西柳州发展延伸到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为国企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参考。
“一把尺子”考量国际化人才“国籍、专业背景、人事关系等都不应再成为限制人才队伍发展的束缚。公平畅通的晋升途径、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精准有效的责任约束应当成为企业面临更加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统一标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无论是外部引入的职业经理人还是内部提拔的干部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无论是职位、绩效激励还是股权激励都将为有为人才同等提供。
这位人力资源总监说,要想“一把尺子”量到底,“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就必须坚持,部分守着“铁饭碗”心理得过且过的员工就要坚决处理,能上能下才能保证有为有位。
2003年开启的柳工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将外部人才的竞争压力带入了柳工,人才队伍的国际化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也为2002年开启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目前,柳工已陆续引入超过30位中层以上外部人才,其中外籍人士就有10人。
“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的柳工股份有限公司美籍副总裁闭同葆就是柳工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的成功范例之一。”人力资源总监说,闭同葆在柳工引进平台化开发思维,主导产品开发流程LDP的推广应用,实施产品PLM生命周期管理项目,大力推动共性核心技术提升,促进产品振动噪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方面,为柳工国际竞争力的构建贡献了重要力量。
郑津表示,人才国际化不单纯是外部人才的引入,也包括内部人才的培育,只有内外并重的发展格局才能保证企业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广西柳工股份有限公司卓越制造中心制造技术总监(海外)告诉记者,2008年还只是一名土建工程师的他,随着柳工的国际化战略去往了印度,短短几年间就成长为了印度公司副总经理。
“还记得刚到印度,项目经理叫来了承包方和合作方,沟通了一天,问我听懂了多少,我很无奈地说一句都没明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位技术总监仍是忍俊不禁,在这种基础条件下,每天工作和学习十几个小时,补齐了项目水电、设计等跨专业知识,国际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和员工更快成长。
“人力资源是企业国际竞争核心要素之一,适应国际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不应单纯由政策推动,而应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总监说,当前我国国企推动的职业经理人改革在柳工早已成为市场选择下的人才队伍补充机制之一,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企业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导和信心支撑。
记者了解到,随着柳工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才队伍本土化将成为一种常态。北美、印度、欧洲等地分支机构引入本土化职业经理人,弱化身份标签、地理标签,强化能力标识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已成为柳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个中心”整合全球技术资源“无论是英国的外观设计,波兰的欧洲研发中心,还是北美的对标研发中心,都需要将全球技术资源汇聚到国内的研发中心为我所用,这是柳工产品应对全球市场竞争的关键砝码。”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罗维说,技术无国界,只要能服务于企业发展,都应积极纳入企业技术积累体系。
罗维认为,国外有先进的技术可以为我所用,国内的技术体系建设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国内外的研发人员都必须跟上国际技术研发的节奏,参与到全球技术竞争之中。只有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技术储备体系,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
记者在柳工的测试场地看到,一台重型装载机驾驶室空无一人,却在场地上快速行驶,铲装、抬升、运输、卸货完成得有条不紊,这是柳工最新研发的超视距操作装载机系统的实况测试。
工程机械超视距操作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是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工程作业,提高工程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国际工程机械研发的重点方向,柳工为此已进行了长时间的技术积累。
罗维说,这两套系统涉及人工智能和机械设计的高度融合,需要诸多领域的技术同步研发。其中,机械设计方面,柳工和国内的合作企业已有充足积累,但我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开展国际合作是快速提升技术水平的有效方式。
记者了解到,柳工通过全球设立的研发中心,与国内外企业共同研发工程机械超视距操作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已取得重要进展。其中,装备了超视距操作系统的装载机年内可以正式对外发布,无人驾驶系统也已进入特殊场景实测阶段。
“产品虽未正式上市,但已经接到了大量来自港口、采石场、钢铁企业等有特殊环境作业需求单位的问询。”罗维认为,市场需求是企业研发的重要导向,而全球技术资源整合是快速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系统的成功开发将为柳工进一步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重要的产品支撑。
“技术是我们的敲门砖,创新是我们的竞争力,海外市场版图就是依靠硬实力一块一块拼接起来。”郑津认为,持续优化柳工国际技术合作体系,强化全球技术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国一策”应对“走出去”风险“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风险持续加大,这对企业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郑津认为,企业国际化包括机构的国际化、产品的国际化和人的国际化,风险复杂而多样,尤其是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阶段,更应注重通过“一国一策”的精细化风险防控机制减轻企业可能因此遭受的损失。
“一带一路”倡议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共享全球发展机遇,但国际政治、军事、经济、人文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挑战也随之增强。企业和个人行为在国外如何进行有效规范成了诸多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重要考验。
“国际市场大多追求工程机械专业化,而印度市场则更注重产品的多功能化。”上述技术总监说,国外市场的产品策略不能想当然地凭经验,如果照搬其他国家做法,就可能掉入经验主义的陷阱。
“刚到印度特别能喝水,每天喝十几瓶,又不怎么上厕所,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自己的肾脏出了问题。”他笑着介绍,后来才知道这是印度高温天气带来的变化。为适应当地特殊气候的需要,柳工开展针对性研发,为印度市场提供了带密闭操作仓和空调的产品,而欧美品牌同价位还是提供敞篷式机械,柳工这一产品性获得了当地市场的高度认可。
罗维说,产品设计不仅功能上要满足市场需求,还要关注各国法律对产品的限制。尤其是在欧盟和美国,对产品大数据收集和信息传送等模块有着严格的限制,向这些市场销售的产品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法律限制了企业行为的同时,也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保护伞,依法作为是企业对外发展必须严控的底线。”郑津说,柳工在对外发展中高度重视国外法律研究,每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和地区,都会同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建立深度合作,提前对相关法规条款进行研究,并对企业发展策略和产品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
郑津认为,除了企业行为以外,出国员工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对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的尊重也应高度重视,员工行为不仅代表了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形象。为此,柳工每年为国外员工开展定期培训,还建立了外设机构和人员的不定期巡查制度。
罗维说,只要企业始终严守风控红线,就不会造成过大的损失,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也能有底气据理力争。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数量不断增多,增强对涉外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的指导非常必要,尤其是在政治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地区发展的企业,应建立更加畅通和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企业对当地整体经营环境的认识,以有效规范企业和人员行为,减轻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和国际形象损害。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