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各方利益,所以企业的行为不能太随意。当然,利益相关者有很多,如投资人、顾客、员工、社会团体及政府部门等,企业要保住奶酪,得懂一些相处之道。
全文约:1588字
阅读时长:17分钟
1
清楚利益相关者不是管理者
利益相关者固然重要,但不代表企业一定要服从利益相关者。投资人拥有资本,但未必懂得管理,如果决策由不熟悉管理、行业以及企业内部情况的投资人来做的话,往往会损害企业的利益。
顾客也是如此,虽然企业讲顾客第一,但不代表一切都听顾客的。很多时候顾客也未必真正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一个企业完全按照顾客说的去做,那么最后做完了顾客也未必买账,因为顾客最初的设想可能是错的。这样企业反而做了很多无用功,还得继续重做。
企业最需要的是摸清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求,但是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必须自主创造。因此,利益相关者是VIP,但不是决策者,企业的决策准则是从方向上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行动方案必须基于自身的想象力、管理水平和专业性。
2
清楚距离远不代表不重要
利益相关者有远近之分,但千万不要仅凭远近来判断重要性。事实上,那些距离远的利益相关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投资人、员工、供应商、客户,这些利益相关者要么在企业内部,要么在企业身边,围着企业团团转,但是还有远方的消费者和外围的公众。对于不直接触及消费端的企业来说,常常会忽略消费者和公众。
距离消费者越远,越要警惕,因为消费者是终端,我们是被选择还是被淘汰,真正的权力在这些人手里。如果消费者选择的产品不是我们供应的或者参与供应的,我们就会被淘汰。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近端客户突然离开了我们,则原因只有一个,即终端的消费者不需要我们的产品了。
换言之,消费者虽远,但我们必须心系消费者的利益。这也是今天很多源头企业开始涉足消费端业务的原因,只有走近消费者,才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内心,真正把握消费者的需求,而把握了这个需求,源头之水就会更加有活力。
企业对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注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今天摄像头无处不在、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准确记录的数字化时代,企业一定要在意自己的行动有没有给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或者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如果不在意这个部分,就有可能在这个部分出现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结果一定是企业自己来买单,并且成本往往要加倍。因此,在社会利益上,企业一定要谨慎,不要去做危及公众利益的事情。
3
把法律放在利益的前面,始终坚持合法性
企业讨论任何利益都必须有一个根本前提,即合法性。一个人再位高权重,一个企业再根深蒂固,一旦违背法律,一定会被连根拔起。所以,应该形成一个习惯性的意识,把利益相关者和合法性放在一起讨论。
很多时候我们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一些压力,或者我们自己内心的欲望膨胀,当这种力量过猛时,就容易触碰法律底线,从而失去理智。因此,要时刻提醒自己具有利益和法律的双重思维。
4
有系统思考,将利益相关者转变为利益共同体
有系统思考,将利益相关者做决策不能只顾一方利益,而损害另一方或各方利益,否则就会破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如果在利益分配上更多考虑投资人,员工和顾客利益就有可能受损,这样员工的干劲会变小,企业接下来用于应对顾客变化的资源也会受到影响。
在思考问题时,要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放在一起,因为大家不仅是相关者,更是共同体。决策需要做的是权衡,权衡的方法就是根据每一次的决策反馈做调整,进而逐渐找到价值创造与分配的平衡点。
如果这次员工分少了,下次一定要补回来,只要是做出贡献的相关者,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所有的相关者才愿意与企业组合在一起,成为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共同体。
刘祯
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师从著名管理学家陈春花教授。
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昆士兰科技大学访问学者。曾参与新希望集团、TCL集团等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组织转型。
作者:刘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