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中日翻译的大家们聚在一起,谈了这些事

由中国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与广州联普翻译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日跨文化传播翻译实践研讨会于8月24、25两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原副部长刘德有,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日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徐一平,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修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资深翻译王小燕,资深翻译蔡院森等6位来自中日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并进行演讲。来自全国的日语专业师生和中日翻译工作者共1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人民中国杂志社社长陈文戈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两国友好交流事业又将迎来大好机遇。如何解决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两国友好交往的大局做出贡献,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

人民中国杂志社社长陈文戈致辞

广州联普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定刚代表承办方致辞。他表示,此次研讨会旨在推动中日翻译实践的发展。未来,联普翻译公司希望同各方携手,继续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中日友好做出努力。

广州联普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定刚

刘德有在基调演讲中回忆了自己在为毛主席、周总理做翻译时的种种有趣的经历,引得现场笑声不断。他通过自己的故事强调,跨文化的基础是懂历史。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必须了解历史。他还指出,翻译之道贵在神似。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文字的再现,更是再创作。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并将之升华为指导实践的理论。

文化部原副部长刘德有

本次研讨会紧密围绕“跨文化”、“翻译”和“实践”这三个关键词,与会嘉宾们基于自身的翻译实践经验,通过丰富详实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既有独到见解,也不乏共通之处。

什么是成功的翻译?

如何判断翻译的成功与失败,想必是外语学习者和译者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王众一在提出他对严复翻译理论——“信达雅”的新认识时指出,译文除了要意思表达准确,语言通顺流畅外,还需注重实现不同文化语境下没有障碍的跨文化传播。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

徐一平也表示,语言和文化是翻译的两个重点。他以日本讲谈社野间文艺翻译奖进行评选时的故事为例,说明翻译没有唯一的绝对标准。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日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徐一平

修刚则通过口笔译工作中的大量实际案例,指出交际效果是判断口笔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受众则是判断交际是否成功的标准。他强调,翻译在传播中国声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进行翻译,让传播的内容能够不仅入受众之耳,也能入脑入心,是一个需要长期钻研的课题。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修刚

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译者?

译无止境。

王众一指出,一个好译者,应该做到“得其意而忘其形”、“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以自己在「デジカメのエサはなんだと孫に聞く(问孙一问题,“竖马像鸡”是啥鸡?喂它几把米?)」等川柳、俳句翻译中的实践为例,传授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如何将源语中的双关语巧妙译出,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经验。此外,对于大家常常讨论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他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强调需要根据接受效果来选择策略。

徐一平通过对《雪国》的多个译本进行对比,阐释了在日汉翻译时,如何更好地处理同形词、指示词、形容词、动词等要素的方法。同时,针对《雪国》原文中“主观识解”的表达方式,徐一平提出了不同于现有译本的自己的译法。他用饱含感情和磁性的声音朗读了自己的翻译,参会者们静静地闭目聆听。不少听众表示,虽然是文字,却像电影画面一样生动,完全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让人更加身临其境。

王小燕基于自己在新闻编译工作和口译现场的经验,指出由于译者和受众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有时对同一表述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进行跨文化翻译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她谈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对于翻译工作非常重要。翻译应当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要细心、关注情况动态的变化,这样才能避免错译。她建议大家平常多进行联想练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网络。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王小燕

蔡院森将中日翻译比作“带着镣铐的舞者”,指出中日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的大量汉字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方便,但也常常给译者造成额外的困难。他强调,不加思考的拿来主义不可取。要成为优秀的译者,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永不磨灭的好奇心。他拿出自己在翻译一线多年积累的大量实例,信息量之大,让参会者们记笔记的手不敢有丝毫懈怠。演讲的最后,他说:“别人夸你翻得好,不要往心里去;如果给你纠错,则一定要牢记。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这番激励的话语引起现场热烈的掌声。

资深翻译蔡院森

翻译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是否还有学习外语的必要,将来人工翻译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是许多参会者一个共同的困惑。

参会者提问

王小燕对比了两个月内同一翻译软件对同一段日语做出的不同译文,形象地展示出人工智能翻译的学习能力之强、改进之快。她指出,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实际上,学习外语仍然很有必要,这将大大丰富自己的人生。

修刚认为,人工智能难以代替人的翻译。目前,人工智能翻译的主要还是一些比较日常的内容,文学作品、专业领域的翻译仍然无法胜任。但是,人工智能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外语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会外语的人上,而应该培养既掌握外语技能、又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参会者们聚精会神倾听嘉宾的精彩演讲

本届研讨会可谓内容丰富,亮点多多。与上一届相比,此次会议的内容与翻译实践更加契合,突出了“实践”这一特色;嘉宾和参会者之间的互动也更加活跃。茶歇时,参会者们围在嘉宾身边,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外,通过本次研讨会,与会者之间达成了不少合作意向,为进一步推动中日翻译实践发展打下了基础。

与会嘉宾和参会者进行讨论

会上还举行了第二届“《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颁奖仪式。本次大赛由人民中国杂志社和教育部日语教指委联合主办,广东省翻译协会和广州市联普翻译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中国和日本600多所高校及企业的近3000名选手参赛。广东财经大学吴枫老师代表本届评审委员会进行了点评。

徐一平(后排左一)、修刚(后排左二)、王众一(后排左三)、王小燕(后排左四)、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教育办公设备事业部部长赵建华(前排右一)为选手颁发证书及奖品

获奖选手代表庄莉在发言中表示,能够获得这一奖项是对自己的极大激励。她通过讲述自己在翻译中用错谚语的小插曲,同大家分享了一条由此得来的经验:错误不是敌人,只有遇到错误,才能不断变好。在翻译的路上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前进。

转载自【人民中国】

题图:第二届中日跨文化传播翻译实践研讨会嘉宾合影

文/李家祺

摄影/王众一、李家祺、王朝阳、杨振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7A0L3W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