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昨天,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Costco(开市客)登陆上海,开出中国大陆的首家门店。令人惊讶的是,开业仅半日,Costco官网就被迫发布通知称,因卖场人潮拥塞,为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将暂停营业。
在传统商超饱受煎熬,家乐福、麦德龙中国业务步履艰难之际,Costco这个新亮相的巨头如此被追捧,背后隐藏的“消费密码”令人深思。(更多原文点击《Costco开业首日门店被挤爆,巨头入场再现商超消费诱惑》阅读)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看懂App的解读)
熟悉Costco的人应该都知道,会员制是它最独特的商业标签,也就是说,消费者想要在此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必须要成为其会员并交纳会员费。当前,Costco在全球拥有超过9000万人次的付费会员,其中在美国有5160万人;另有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10个家庭里面,有4家分别至少有一张Costco的会员卡。足以见得,在美国,Costco的会员制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可是,这套打法在中国市场能玩得转吗?恐怕还不好说。从历史上看,早在Costco之前,就有不少零售商试图在中国市场复制流行于欧美地区的会员制,如沃尔玛、麦德龙、普尔斯马特、好又多量贩、华联等。然而,尽管商家们在热情歌颂与大力推行,但中国消费者似乎对会员制并不感冒,致使店面顾客大面积流失。
受现实所迫,商家们只得纷纷改变原有的初衷,对会员制进行冻结、改造甚至取消,使得会员制发展进程几近停滞。不过近些年,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消费升级浪潮也席卷而至,或许这一次,Costco和它的会员制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
低价策略拉动广场舞人群,不排除一些造势的托,一千四百多的茅台,不知道经销商们作何感想,服务和商品结构上基本照搬,本土化创新很少,电商的元素就更少了。低价策略在国内其实是品牌商头疼、经销商反感、消费者麻木、门店寅吃卯粮、消费降级的不智之举,他不是因为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优化、渠道成本降低,而是一种层层倒逼的恶性循环。所以在服务模式没有本土化的大幅创新的情况下,对其可复制性长期性持谨慎乐观态度。
Costco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单是会员制、低价高质等可以简单概括,文中提到的山姆会员店就是沃尔玛为和costco竞争而设立的,但其还是受沃尔玛模式影响更多,costco背后的价值观是很难复制的。在美国,costco主要服务对象是中产阶级,主张不靠卖商品获利,盈利来源主要是会员费,因此通过极力提供高质、低价的产品和无理由退货等服务,形成强大客户粘性,靠口碑相传就可以扩大付费会员数量。
目前来看,costco在国内第一家店的选址不错,距离浦西主要商圈生活圈半小时车程,周边有浦西几大别墅区,中高端客户群体密度足够,消费能力强。如果在国内也能确保其价值观、管理模式落地,有高效供应链和高质量产品,即使因为关税等因素,定价稍高一些,仍有很大市场前景。
我个人认为 这是因为costco具有很大的新鲜感,拼多多和小米已经给costco做了品牌背书,上海的消费能力也比较强,其次 costco的会员制 使得costco 可以通过大量采购降低边际成本,第三 很多产品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 因此能够激起消费热情。
还是一个线下选址加品牌影响力的逻辑,能不能在中国市场站住脚,还得走着瞧。上海是合适的第一站。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