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也想创业铁马马
今天来聊聊创业的故事,再过几天,马老师的20多年创业路要结束了,虽然他结束了创业,但他曾经说过:“我希望未来中国的500个好公司中,有200个CEO来自于阿里巴巴。”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从阿里巴巴出去的人,以后都能有所建树。
事实上也是这样,20年来,从阿里“毕业”的校友已达到10万人,阿里有专门负责前员工创业的平台叫做初橙会(因为阿里的标志是橙色的)。
每年,初橙会下的初橙资本,会制作一份阿里系校友的创业黄埔榜,截至2018年,已经有上榜企业总数超过1200家。
从阿里离职去送雪糕
最近发现,有个离开阿里的小伙子,去卖雪糕了,甚至还改变了夏天吃雪糕的我们。
这个小伙子叫张冰,可能因为和冰有缘,他做的就是冷链,在进入阿里前的经历并不复杂,在传统的物流行业扎根9年。
用他的话说,就是“把所有物流公司里的岗位都做过一遍,把航空、铁路、公路各种物流都体验了一遍。”
也正是因为这些积淀,当他在2011年年底加入阿里时,对传统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冰在阿里的物流中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2013年,运送的东西是考量大家是否“自由”的车厘子。
那年的7月初,逍遥子张勇和骆家辉签购,将八万单美国西北车厘子直接销往中国——从美国的树上摘下,到送达中国消费者手上,仅仅耗时30来个小时。
这中间,张冰提出新的生鲜宅配模式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他整合各地资源、管理技巧将传统冷链物流公司与宅配公司结合在了一起。这次事件推动了天猫生鲜、甚至后来整个冷链平台对个人用户的发展。
说到张冰为什么去创业,他回忆了他在2013年操作的一个案例。
“当时从青岛到上海运送一个货柜的海鲜,传统冷链物流操作的业务通常是配送至大型超市或者餐饮企业,大存储大流通模式,这点还算成熟;而面对个人客户、小客户的需求,需要将这一个货柜的海鲜分拣为近万个包裹,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入仓、分拣、包装、贴单等线下和系统的协同操作,这对于传统冷链企业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另外,张冰还发现,生鲜宅配也不容乐观,由于冷链物流企业没有最终配送给终端消费者的能力。所以采用的是二段式的配送:第一段是同城冷链配送,第二段是由宅配公司在6—8小时内快速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是一个看上去不难,实际操作却很不容易协调的过程。就在这一年,张冰提出了想在各主要城市建立分仓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没有落地。
所以张冰开始考虑,是不是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遇,闯一闯。
2014年11月,张冰确定了新公司的服务模式,12月,拿到了天使投资,2015年5月,又拿到了第二轮投资。
他的服务模式很简单:
“因为传统冷链公司信息化水平不高,想让他们快速提升难度太大;传统的宅配公司又没有冷链配送经验,直接涉足新领域要交的学费太高。而如果能通过某种方式把这两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则必然能达到效率最优。”
在之前,国内的冷链公司是非常分散,一个冷链公司只服务于一个区域,随着线上交易模式的成熟,急需能够覆盖全国又能配送到家和门店的物流公司。
他的创业结果是什么,就用今夏来说吧,天猫冰淇淋销售同比增长近200%,你手中的这支网购的雪糕大概率是张冰的公司送达的。
阿里铁军们创出了什么世界?
创业可以归结为“找人”、“找钱”和“找方向”,阿里人的创业方向是什么,主要深耕在哪些领域呢?
数据统计显示,to B的企业服务排名第一、电商排在第二位、金融排在第三位,这些领域也基本上在阿里版图之内。因为对阿里系创业者来说,继续服务商家,他们最熟。
在阿里军的创业历程中,有这两个集中的时段: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网络以13.5港元在中国香港挂牌上市,2008-2011年,阿里系第一波创业人选择离职创业。
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日市值突破2300亿美元,2015年中旬后,第二波阿里系创业人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新征途。
在阿里铁军中,最有名的是程维,曾任支付宝商户事业部总经理,创办滴滴后改变了传统打车场景;
蘑菇街的创始人陈琪,曾是阿里巴巴资深UED;
美团灵魂人物干嘉伟,曾任阿里巴巴B2B副总裁,2011年离职加入美团,其一手组建美团地推,从“千团大战”中胜出,直至兼并大众点评;
陈华,唱吧创始人兼CEO,曾任阿里云搜索负责人。
其实除了阿里以外,腾讯的创业者也有自己的“南极圈”。目前,腾讯在职员工近5万人,而腾讯的工号已突破了10万这一数字。说明从腾讯离职的“单飞企鹅”有5万多名,创业项目近1000个,其中快手、小红书、Faceu、新氧等公司中,均有腾讯系创业者的影子。
创业有了大公司的光环,然后呢?
但有了阿里、腾讯等大公司的光环就一定能创业少走弯路吗?
那可不是,曾经有一次创业者论坛中,有人分享道,大公司光环可以帮创业者更容易拿到第一轮融资。
但是,能否一路前行,不能只靠“光环”,明星公司出身的背景会给创业者带来更多的“加成”。
因为互联网世界足够理性,也足够残酷,你的人脉或许可以雪中送炭,但不会支持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不说创业没成功的,就算是成功的,也有成功的烦恼。铁马曾接触过一个大公司出来到创业公司的CTO,在自己的小公司打拼了5、6年,套现了一点钱,大家都夸他事业有成时,他在饭桌上面无表情地说:
我要是还在以前的公司留着,当年损失或者提前卖掉的期权股票比现在挣得多多了。
阿里巴巴 B2B 业务前 CEO、嘉御基金创始人卫哲在阿里初橙的分享会上提醒过,阿里系的创业者可能会有三大致命伤:找人不注重“杂交”;不注重长线找钱;找方向的时候容易有大平台病。
“阿里系创业者在换方向的时候,最容易犯错的却是原来的优点:我们执行力太强了。做方向切换的时候,方向盘和刹车同时踩,这样会翻车的。”
还有一点卫哲没有明说,那就是一些大公司的创业者,放不下架子,也丢不下面子。
铁马就曾见过这样一位创业者,出身于一家大公司,做到了小中层的职位,当年被各个合作伙伴追着簇拥,是妥妥的“甲方爸爸”。
而创业之后,变身乙方,仍然在商务交谈、运作中拿出的是甲方“不可一世的派头”,虽说人脉还在,还能刷脸,但是毕竟你已经不是商务活动中掌握着主动权的那一方。
万事开头难,创业亦如此,但创业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马云的另一句话:“万事开头难,中间难,最后更难。”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