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打算在网上买一个电炖锅,当时我看到有三种选择:
1.5L:44元
2.5L:65元
3.5L:68元
我当时对 L 这个概率没有太大的了解,不知道具体会有多大。
我就注意到2.5L比1.5L贵二十一块,但是3.5L比2.5L居然就贵了三块钱。
如果只是一个人使用,或许我会选择1.5L,但是当家里有两三个人的时候,自认为理性的我当然毫不犹豫做出了最为划算、合理的选择:3.5L。
自始至终,2.5L这个选项直接就被我忽略掉了。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
3.5L 的锅太大了,也太重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最后我换了一个1.5L的,居然也勉强够用了。
我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直到我最近看到一本书——《怪诞行为学》。
书中一开头就说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价格“诱饵”。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遵循自己的内心做决定,但很多时候都是在别人的诱导之下,做出别人希望我们做出的选择。
书中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经济学人》杂志提供了三种选择订阅:
单订电子版:59美元
单订印刷版:125美元
合订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125美元
作者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让100名学生做出选择,结果是:
单订电子版 59美元:16人
单订印刷版 125美元:0人
合订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 125美元:84人
从这个实验来看,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选择单订印刷版,大多数人都做出了理性的选择。
既然单订印刷版是没人选的,那如果把这个选项去掉会怎么样呢?作者也同样做了实验。
结果表明在只有单订电子版跟合订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两种选择的时候,68人选择了电子版,32人选择了合订版套餐。
正是有着价格“诱饵”的存在,才促使人们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我前面所说买炖锅的例子也是如此,正是65元的选项诱惑我去买68元的锅,因为两相对比之下,毫无疑问68元的会显得更加划算。
如果没有65元的“诱饵”存在,我多半也不会去选择68元的选项。
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没有一个衡量一个物品真正价值的标准。
所以,我们会关注这种商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优劣,以此估算其价值。
但在对比的同时,也往往容易掉进价格“诱饵”的陷阱,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