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华为一开始不研发光刻机?如果一开始就搞研发和生产何至于此?当然还有一些关于芯片的质问。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拥有自己的接触式光刻机,并在一年后推出自动化步进式光刻机,同样日本的光刻机也相差不远,而我们国家在1978年在GK-3的基础上开发了GK-4,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还是没有摆脱接触式光刻机。
大致算出,我们跟美国的光刻机差距在20年。但,1981年《光电工程》第05期期刊上,有这么一篇文章:
当时的国内的光刻机,一直在追赶世界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1985年,研制出分步光刻机样机,通过鉴定,认为达到美国4800DSW的水平。如果当时的资料没有出入,这应该是中国的第一台分布光刻机,对比海外(美国1978年)的差距,时间差应该是7年。
回到问题,假如1987年成立的华为,第一时间投入到光刻机的研发上,会不会在高端光刻机上留下自己的身影?毕竟我们一直在追。
80后,应该还记得自己的小时候。生活刚刚起步,偏远地区更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这时候,应该先考虑生存,还是坚持自主更新、自力更生?
80年左右,财政赤字每年都在百亿之上,每年上报数字虽然好看,但是真正饿肚子的老百姓依然有。
这时候,我们是要科技,还是要生存?
当时,我们的经济做出了一部分的调整,那就是压缩基建规模和大中型建设项目,当然其中也包含一些科技项目。几亿人等着吃饭呢,也就只能舍弃一些科研项目,优先发展经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简单的说就是,咱们有多大的能耐就办多大的事情,不祸祸家底,将重心转移到更符合民生的问题上来。
同样,1987年创立的华为,建立之初并没有想到改变中国当时的通讯环境,而是在得以生存和发展以后,才确立自己的目标。
从破除“七国八制”的交换机,到一马当先冲进“无人区”的5G,华为才真正意义上敢去碰光刻机。
光刻机的研发、生产,当然是一个高端科技项目,难度是公认的。同样需要的研发投入当时的华为根本无法负担。
所以,华为如果早起就研发、生产光刻机,并不会成功。
1、国内的环境,不允许。你生产出的产品可能是国外已经淘汰的。
2、国外依然会有打压的环境存在。
简单说,华为是一家通信起家的企业,主要的业务也是通讯领域。后期才发展的手机终端及自己的芯片研发,但始终围绕的是通讯业务。
现在华为的手机等一系列的终端业务成熟了,自然而然的要做芯片。简单的说,吃饱了,当然要考虑吃好。
现在美国人,不想让你吃好,就想着全世界的人都等着他吃完了,然后其他人在上席吃冷饭。
华为的麒麟芯片已经相当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期的研发资金投入。再有一个就是坚持用自己的芯片。
当初华为出手机的时候,真的烂到家,就是用了自己的初代芯片,并且一直在研发、更新、换代。才有了今天华为自己的设计芯片。
而,这个芯片设计只是光刻机体系里面的一小部分,单就光刻机中各个核心子系统应用的技术就非常高端,比如物镜、光源(光学系统的技术)、浸液系统、双工件台(全球仅荷兰掌握)、准分子激光器等等系统。单拎出一个,就需要华为钻研上几十年。
所以,别光看一些抗日神剧,以为天下无敌。咱们并不比老美多个脑子,当然同样也不比老美少。
鲁迅先生曾经有这么一句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果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希望和我一样的年轻一代可以燃灯前行,并为这样的人振臂高呼
此时的华为、任老便是那一道光。
美国的实体政策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华为能不能生产光刻机,而是我们能不能再次的觉醒。
央视记者采访任老的时候,这样问道:孟晚舟事件发生以后,华为是不是到了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刻?
任老说:
孟晚舟事件没发生的时候,我们公司是最危险的,主要是惰怠。现在我们公司全体振奋,战斗力蒸蒸日上,应该是在最佳状态了。
而,这也是我们的问题,在当下国内舆论“美国第一、中国第二”,甚至“已经赶超美国”的舆论下,我们应该明白,时代带来的差距还是有的。
同样,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赶超谁,而是继续前行,实现民族复兴。
-End-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