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主办的“启航·数智新经济”系列论坛开讲,第四期围绕“数字如何赋能文化新业态”主题进行探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指出,文化产业不断扩展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应注意不能只重“数字”而把内容落在身后,守正创新才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魏鹏举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业态总体上有了跨越式发展,在新科技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很多新兴业态。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和算法优势,我们在数字化方面已经走在全球前列。同时也应看到,新业态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尤其是出版发行、影视传媒、互联网新媒体等领域需警惕数字造假、流量造假问题,避免对社会资源乃至国家公共资源产生误导。
“文化产业的灵魂始终是内容。”魏鹏举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也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彼此要融通;增加科技分量的同时更要丰富文化创新的内涵,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协同前进。
魏鹏举提出,数字化最重要的是要“做规模”,如果不能统一标准、整合数据资产,碎片化地来做,数据资产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让数字化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行业一定要形成数字资源的整合。
对文化产业而言,数字化不但有巨大的直接成本,还要考虑大量的间接成本,由于资源和能力有限,花费很多精力搞数字化的时候有可能会怠慢内容建设。有成本就要考虑权利和收益,其中就涉及版权问题。“我觉得更可持续、更长久、更有生命力的保护方式是好的商业模式。版权不值钱永远谈不上保护。”魏鹏举表示,一定要让数字文化资源有商业价值,而且具有好的商业模式,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知识产权保护就有了力度。他建议,可以考虑把一些数字资源集中在一起,通过合理的拍卖机制来实现使用权的量化交易,实现资源真正的资产化和大数据化,乃至金融化。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