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似曾相识的感觉源自于那些被孤立的记忆

大脑能以意识的形式来实时处理一些外来的信息,从基本的逻辑层面上讲,它都是以记忆作为意识决策基础才得以实现的。

也就是说,我们大脑意识中的我们,可能就只是那些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积累下来的记忆而已。

既然“我”的本质可能就是那些记忆,那么大脑是怎么将那些记忆提取出来并使它们呈现在意识的层面上的呢?

跟网络中的信息检索一样,记忆提取的专业术语叫“记忆检索”。

网络中要能有被检索到的信息,那么事先就必须要有相对应的信息存在,同样的道理,大脑在实现记忆检索之前,那必须就得有记忆编码跟记忆存储的存在。

大脑要检索到相关的信息,那就需要重新激活那段相关信息在编码与储存过程中所构建出来的神经网络。

可生物大脑做记忆存储的方式终归跟纯物质硬盘中的那些0和1不同,大脑神经网络构造的复杂性和易变性容易使得记忆被存储之后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造成的结果就是记忆并不是永恒的。

这一点,从短期记忆跟长期记忆,还有感觉记忆这三种记忆形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感觉记忆是一种低级的脊髓记忆,它通常仅需要脊髓层面上的神经细胞就可以搭建起来,比如说骑车记忆,我们几乎是无法提取的,因为只要我们学会了骑车之后就完全不需要去记它该怎么骑了。

所以就记忆而言,能被我们检索并提取的只有短期记忆跟长期记忆这两种,而我们可以检索它们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我们最常见的提示回忆,比如说当我们遇到了曾经某个什么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东西时,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回忆起曾经发生在那个东西上,或者是与那个东西有关的事物。

而我们常听说的睹物思人,其实就属于提示回忆中的典型例子。

第二种是连续回忆,这种回忆有点像是顺藤摸瓜的感觉,就是它会按照既已被提取的记忆为切入点,然后对已被提取的记忆相关的其他往事进行回忆。

而这种回忆通常是需要有上一个记忆内容的提示,然后才能进行到下一个记忆内容的提取的,所以它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顺序特点。

在不同的研究中发现,按顺序回忆的连续回忆更容易发生在短期记忆中,因为当需要记忆的内容增多了,以及时间长了,有效回忆就会减少,很多的记忆将越来越难再根据关联的记忆而串联在一起,并通过连续回忆的方式被提取出来。

第三个是自由回忆,这种回忆从名字上理解,它是带有着比较强的随机性的,但记忆的检索以及提取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提示的,所以所谓的自由并不是说想回忆起哪件事就能马上回忆起来的。

因为它往往会体现出首因效应,新近效应以及系列效应这三个特点。

而首位效应所指的就是经常被回忆的事件内容会更容易的被随机提取到。

新近效应是记忆形成时间越短的,或者是之前被提取的记忆时间段越靠后的则越容易被激活。

系列效应,大体上跟前面第二种的连续回忆有些类似,相较于那些孤立而又与那些被激活的记忆距离较远的记忆,储存的神经元临近的那些记忆则可能更容易会被唤醒。

既然记忆的检索方式可能是这样,那么大脑是怎么实现被检索到的记忆的提取呢?

有一种叫编码特异性的理论认为,记忆提取的过程就像我们读书时候的一样,需要对上文有一定的把握,然后才可以对正在读取的内容做出更准确的理解,也就是说,回忆的本身可能是需要记忆编码相关的信息作为检索来进行提取的。

比如说我们通常会在一个曾经熟悉的环境中回忆起曾经的往事,在回忆体验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可能就是那种相关信息的检索,这种检索可以辅助记忆的提取。

理由是情感的本身往往可以唤醒当时在类似的情感之下所形成的一些记忆。

例如,悲伤的情绪常会使我们不自觉的想起往日的悲伤之事就是个例子。

当记忆被检索到了之后,有科研人员认为,它的提取形式主要有回忆,识别,回想以及再学习这四种。

首先说回忆,指的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直接提取的形式,比如说我们回忆一个人的样貌,或者是过去的某个场景等,这个过程就是将参与记忆的所有神经元激活,然后进行记忆重构,使它能在脑海中呈现。

其次是识别,它所指的是看到了事物或者是某种体验之后识别出的一些曾经所知的事物信息,比如说,当我们看见某个人或者某个地方的照片,然后就想起相对应的名字出来的一种情况。

这些识别的记忆是根据输入的信息而检索出来的,假如说没有这些识别信息的输入,一般我们是不会莫名的想起这些相关的内容出来的。

还有的就是回想,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大脑利用逻辑线索来对记忆中的一些细节进行重构或者拼接。这种情况需要逻辑推理来辅助提取碎片化的记忆,然后重新构建成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新记忆。

但是,因为它的构建是受到主观逻辑的影响的,所以它很容易形成大量主观的认知并构建出大量的主观记忆。

而这种形式说明了记忆或许真的是会被篡改并发生变化的。

比如说,警察在调查时间久远的案件时,因为大家都很难再大量提取与案件相关的记忆,所以他们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揣测来描述当时与案件发生时的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说辞,可这种说辞,或许连他们自己都认为是当时确确实实存在的事实,而不知道原来自己的记忆早已经被自己的主观逻辑给篡改了。

最后就是再学习了,这种形式所指的就是过去已经学习了,但却未能有效记住的信息,而这些记不住的信息,在生物学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些有意要构建信息的神经链接得不够牢固所导致的。

在因为它当初本就没有构建成确实有效的记忆的情况下,因此你可能没办法通过激活这块大脑神经区域的方法来提取到当初所形成的一些记忆,但你凭借着一种薄弱的记忆自查机制明白,自己以前确实是有学过那些信息的。

所以重新学习的本质就是加强相关神经元的联系,使它们的链接更为牢固。但再学习的时候提取的一些记忆终归与初次学习所形成的记忆不同,因为它更像是初次记忆的回炉炼造,查漏补缺,或者建立那些缺失的记忆环节之间的网络关系的过程。

所以再学习的本身更多的是对模糊记忆的一种提取验证以及强化,它可以把即将被丢失的记忆给捡回来,可假如有一些没有得到再学习的记忆呢?

它会不会发生必然的丢失?

我们说了再学习是属于一种建立记忆环节之间的网络关系的过程,但假如某一些记忆环节没有与其他的记忆链接起来,那么它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孤岛,最终的结果不是被丢失就是被大脑永久的匿藏起来。

可有时候它却也偶然的会被激活,而这种激活后产生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曾经经历,但却又不知道在那里,在什么时候发生的似曾相识。

一些科研人员认为,这种感觉发生的过程,大概是正在经历的场景恰好契合过去记忆中所发生的,这种场景的输入,因为与那段几乎已经成为孤岛的记忆匹配度高的缘故,从而被迅速检索激活并传达到意识的层面,最终才造成了这种懵懵懂懂的意识。

除了似曾相识,我们最常遇到的就是回忆不起来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即是所谓检索失败,大概的原因就是既已被编码的长期记忆没办法被主动检索到的缘故。

但它难以被唤醒以及偶然被唤醒的原理跟似曾相识是差不多的。

由于检索需要唤起的记忆线索缺失,例如因外部和内部线索的不足,从而导致构建相关记忆的神经网络难以被大规模激活的情况,这就有点类似于星星之火无法燎燃一样,无论你怎么努力的回忆,但始终就是激活不起来。

而这时需要的往往就是一些外部环境的提示了,只要有了相关提示的输入,就有可能会激活那部分的长期记忆,并让人突然记起一些内容的细节。

其实,记忆提取的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自然行为,是物种演化数亿年后形成的能力,而我们现在关于记忆的提取,更多的不过是基于的一些研究现象而做出的逻辑推理而已,至于更深层次的运行机制却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最后,我们可以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说有些中毒或者催眠真的可以让人产生一些幻觉,而既然中毒或者催眠的过程没有任何内容的输入,那么幻觉中的那些内容到底是源自于哪里的呢?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1027A04ELW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