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未来简史》开篇论述的,是目前世界上生活的大型动物除了人类就是家畜,二者相加超过90%的占比。我们目前所处的,科学家称之为全新世,在作者看来,称为人类世更恰当,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已成为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的因素”。再往深层思考,是因为我们从本质上改变了游戏规则——尝试从有机领域到无机领域的可能性。而目前,我们已让地球“第一次成为单一的生态系统”,从而让现代人觉得自己较其他动物都高级。在此,作者将我们引向一个问题:
人是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比其他动物高级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作者指出,处于狩猎采集社会的人类很可能是泛灵论者,并不觉得人和其他动物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作者以印度南部的纳雅卡人为例子,说明处于采集社会阶段的人类倾向于认同其他动物也有和人一样的感受力。当地林业部把两头感情亲密的大象之一抓走了,导致另一头大象变得易怒具有攻击性。纳雅卡人并不会像后工业社会的人一样,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把剩下的这头也抓起来就解决问题了,而是认为这两头大象就像两个感情深厚的人一样,当你射杀了其中一个,另一个会怎么想?
那么,现代人这种认为自己更高级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认为,根源是后来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以及加速发展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带来的观念转变。
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具体是如何转变的?作者将其归纳为两方面原因:一是新的宗教信念的产生;二是新的经济关系的形成。
作者认为,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随之兴起发展的还有有神论宗教。有神论宗教除了赋予神以神格外,也把人类神格化了,智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作者以基督教为例,说明其如何赋予人与众不同的特性。基督教认为上帝只给了人类永恒的灵魂,人类拥有造物主赋予的支配其他生物的权利。
另一方面,当人类开始农业革命后,农耕社会出现,形成新的经济关系,随之而来的是家畜这种新的生命形式。在驯养家畜的过程中,伴随着上述宗教理念的产生发展,人类对家畜的态度开始出现变化,认为家畜是自己的所有物,也并不觉得家畜也有情感需求,自然比人本身要低一级。
而当人类开启第二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工业革命时,人比其他动物更高级的观念就转变得更为彻底。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整个世界已经成了独角戏。人类……不用和任何其他角色谈判妥协,不但得到无上的权利,而且不用负担任何义务。破解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无声的法则之后,现在人类在这些领域可以为所欲为”。
再进一步追问,人类可能会为这种观念进行辩护:因为我们有情感,会思考,而动物不会,所以我们更高级。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说人类比动物高级观念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觉得动物并不具有情感等各种主观需求,只是出于生存本能而繁衍,那么,那些屡见不鲜的动物通人性的报道该作何解释呢?动物是否也有同样的喜怒哀乐?
或者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情感说到底究竟是什么?
作者认为,至少从生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情感并不仅仅是人类特有的,而是所有哺乳动物甚至一些非哺乳动物都具有的能力和需求。并进一步指出,情感是对所有哺乳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都至关重要的生物算法,并非如我们想象得如此神秘而独特。
作者举了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的幼猴实验作为例子。将一只出生不久的幼猴与母猴分开,与两只假母猴关在一起。即便其中一只金属母猴上有奶瓶可提供幼猴生存必须的食物,幼猴仍然倾向于紧紧抱着另一只绒布假母猴。但由于绒布母猴无法对幼猴作出回应,导致幼猴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响应与满足,进而使得幼猴长大后出现严重的心理和社交问题。
从这一实验可以看出,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情感需求,情感对动物的生存及行为都影响深远。我们也许可以进一步认为:人类本质上也是算法的产物。
在作者看来,人类不仅本身就是算法的产物,人类99%的决定也是由各种进化来的算法处理的,也就是所说的感觉、情感和欲望。虽然我们通常在看喜剧电影时捧腹大笑,或者看悲剧电影时用掉一包纸巾的时候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其实这和我们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一样都是由算法控制,只不过这些算法可能更复杂些。而这些算法和其他动物的生物算法在本质上也没什么不同。
因此,智人的本质也还是一种生物算法,并不见得比其他同样遵循生物算法的动物更高级。而且随着作者开头提到的发展趋势,即人类正在尝试突破有机和无机领域的界限,一旦这扇大门被完全打开,我们是否能说人工智能比人类更重要?人工智能是否会像今日的人类对待其他动物一样,为了自身的需求及欲望而剥夺人类的需求及生命?这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思考议题之一。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