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很多地方都安上了摄像头,也都具备一天二十四小时监控的条件。但是,仍然有一些视频监控区域存在,一旦在这些区域发生什么事件,人们很难调取监控录像查找证据。
难道就没有视频监控接头区域吗?譬如说,两个摄像头监控同一处路面,一个摄像头在路的开始,一个摄像头在路的终点,路的中间不就等于具备了监控的可能吗?要是在路上无监控区域发生什么事件,只要调取路两端的摄像头查看进出车辆和人员就会排查清楚。理想的情况是这样的,但大多数路段都没有摄像头,而且路况复杂,不是调用几个摄像头的监控录像就能查看明白的。即便路上安装了无数的摄像头,也是存在监控盲区的。一些事情发生在监控盲区就不好调查,也会失去监控证据。那总不能在所有的路段都安装上监控摄像头吧?
当然可以,在大城市,无论是大路还是街道,还是小区、电梯、走廊等公共区域都安装了无数的摄像头,只要不停电,设备不损坏,就会一直监控下去,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警方就可以调取监控录像,查找一些人和事情线索了。但还是有监控死角,一些私人区域无法安装摄像头,但可以通过公用摄像头调取进出的监控录像,何况还有很多区域有交叉摄像头的监控,可以从一些角度来观察进出的人,获得更有利的证据和线索。只是,城市边缘区域的农村仍然没有安装摄像头,城市以外的区域除了路面限速的地方有摄像头,别的地方仍然没有摄像头。
如此一来,除了大路路面远离城市的区域没有摄像头,就是农村以及通往农村的小路上没有摄像头了,还有大面积的农田里也没有摄像头。那么,是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就有条件安装摄像头,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没有条件安装摄像头呢?当然如此了,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犯罪率居高不下,当然要为那些相对农村居民来说富裕一些的城市居民安装摄像头了,要时刻保护他们的私人财产和安全,即便如此,还是有犯罪事件发生。而农村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经济欠发达,起码比起城市来,经济大大落后,也没有太高的安全意识,当然,即便有一些人提高了安全意识,在自家门口和院里安上了摄像头,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毕竟,整个村子安装摄像头的人并不多,而且有时候电力供应不能保证,停电了,摄像头也就成了的耳朵————摆设了。但并不能说摄像头监控没有意义,而是没有在农村实现普及和所谓的无死角覆盖。
即便有的地区声称实现了无死角覆盖,也存在着很多监控漏洞。有的摄像头价格低廉,图像模糊不清,根本不能认出图像中人的脸面,就更别提当做证据了。或许,采购摄像头的人或单位以次充好了,或者吃了回扣了,或者舍不得购买高端设备吧,他们认为,只要有那么个玩意儿就算了,何必较真儿呢?而有人带个帽子,戴个口罩,换身衣服,摄像头就会马上失灵,认不出那人是谁了。还有人用气球做遮挡物,或者利用树木、广告牌等做遮挡物,仍然可以逃避摄像头的监控,让摄像头变成摆设,而不起任何作用。这样的视频监控也就等于无视频监控,不能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也于事无补。但有总比没有要好,可以通过社会工程学原理,调查同时间段出现在视频中的人,就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而大量视频监控区域的存在,让很多事情变得无法追究,也找不到有力的证据。譬如,有人在无视频监控区域做非法交易,甚至杀人越货,无法无天。而到了视频监控区域,他们摇身一变,成了正常人,一点都不像犯罪分子。事实上,对整个事件的调查取证变得非常困难,以至于很多这样的事件成了悬案,只有等到犯罪嫌疑人再次犯案才会让案件出现转机。看来,视频监控需要做得更好,安装更多的摄像头,同时要强调各单位和部门的统一协调能力,还要引入大数据指纹、面部识别系统,对一些人进行大数据筛选,就会让一些摄像头变得聪明起来。
可以说,一些事件发生之后,各单位的数据不能及时共享,摄像头资料也存在着保存不当丢失的现象,当然还有人为故意损坏,破坏视频录像资料以及硬件设施的现象,那么,有视频监控也就变成了无视频监控。一些地区在大事件发生之后,只会让人们反复填写表格,说出自己的行踪,却不会用大数据进行指纹、面部、DNA比对,究其实还是数据库里面没有这一类信息,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大数据比对和筛选了。原始的纸质报表可以统计一些数据,但不如摄像头追查行踪比较好,有的用了手机跟踪定位,但要是被跟踪的人放下手机,自己出入于无视频监控区域,还会有人识别他们吗?要是他们戴上了头套,换了衣服,单独行动,还会有人认出他们来吗?
这样的事情很少,但并不是没有。希望在一些视频监控区域安装一些摄像头,实时监控,但又要防止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或许,不用大数据录入人的指纹和面部信息就是在泄露个人隐私吧。
而在无视频监控的农村,人际关系比城市要好得多,犯罪率也不大,难道摄像头越多,人们隐私被侵犯得就越多,犯罪率也就更高吗?还是因为有了侵犯隐私的行为,犯罪率高了才会安装摄像头监控呢?无视频监控区域是不是相对安全和放心呢?或许只能猜测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