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这个老古董,为何仍未被淘汰?
在互联网时代有着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马太效应。它形容一种极为让人无奈的发展趋势,拥有丰厚资源的人总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而资源贫瘠的人则会遭受更为惨痛的资源损失。
这个现象也和《道德经》所说的那句话如出一辙: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深度和覆盖的广度已经达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而又鉴于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下载也只是将代码复制一下),因此但凡你家产品在综合方面比竞品优异一丢丢,那你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不是多一丢丢,而是几乎能够通吃整个行业。
可以说马太效应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底色,尤其到了移动互联网阶段,强者恒强的现象就更是越发显著。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就比如说这期的主角“QQ”。
这是一款诞生于1999年的产品,而那时候的互联网也才刚刚在国内萌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QQ已然是一款“古典互联网”产品。
它虽曾在PC时代一统整个互联网的社交领域,但也很应该在历经日新月异的新产品的冲击,以及在移动互联网的变革之下,成为一款只能活跃在历史名目的存在,也只能留待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在给孙儿叙说往昔的时候成为一段历史的注脚。
然而后来的事情我们都一清二楚。QQ不仅没有衰落,相反还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当下成为能够和微信并驾齐驱的社交软件的老二,并将其余的挑战者远远抛离。
依据数据显示,如今QQ的月活跃用户依然保持8亿以上,而更有意思的是,那一群如今在互联网最具争议也是最具活力的Z世代们居然都扎堆到了QQ这款古典互联网产品之上。
说好的喜新厌旧呢?说好的年轻人不屑于使用老古董呢?怎么在现实看到的境况却如此不同呢?
想要解释这个魔幻的现象,那就不得不结合上细分人群和发展机遇这两个点来详细说明了。
从被抛弃,到被年轻人追捧
对互联网发展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微信的崛起离不开互联网从PC到移动的转变。
彼时市场亟待一款轻量级的应用来满足突然涌现的数以亿计的用户(其中包括了很多对互联网和PC不熟悉的人群)的社交需求,但很显然经过10多年发展并已经变得无比臃肿的QQ是不再合适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在发布之初仅有添加好友、发送文字、图片消息、导入通讯录等几个基础功能的微信(语音和朋友圈是之后才添加的),而依托于当时旺盛的社交需求以及腾讯的导流,微信也就在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对的王者。
在一众竞品中不得不提的定是雷军的米聊。它在2010年12月10日上线(比微信早了将近2个月),在最初的时候也只有简陋的几个功能,但一经上线便遭受追捧,在短短运营几个月后用户量也超越了百万量级。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交接之际(用罗永浩的一句话来形容:这就是所谓的平台革命),市场对轻量化的社交应用的需求是何等强烈的,也正因如此,QQ方才有了被取代的可能性。
由于米聊的先发优势,在微信的1.0版本期间一直都处于被米聊碾压的态势。哪怕到了2011年年中发布微信2.0的时候,米聊也以1000万用户量远超微信的400万量级。
但奈何社交帝国就是社交帝国,老马和张小龙对于用户体验的感知能力,是雷军远不能比的。于是在随后的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等等功能的加入下,以及腾讯的导流帮助下,微信也就一举超越了米聊,用户量也很快达到了一亿量级,而后者的峰值则永远停留在了3000万。
而在随后的多年时间中,迫于微信手持的牢固关系链,这款应用也就享受到了马太效应的加持,让所有的同类竞品都走向了灭亡(如2021年初宣布停运的米聊)。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