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WeCityX|请你共创未来城市

这是一次关于未来城市的思考。

城市回应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工业革命到数字时代,每一轮集中的技术爆发,人们都满怀信心地拿出各种发明创造,在城市中应用,希望满足人们的需求,获取相应的利润,也声称要解决城市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区分隔,等等。

然而,这些目标看似浑然一体,实际很难得兼。城市问题尤其难以解决。就说当下,这轮技术爆发期中,随着时间推移,眼前诸多科技产品已在运转,其许诺的愿景却并未成真。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现实问题错综复杂,要化解其中矛盾,并非依托局部的技术应用就能轻易完成。更何况,随着新兴技术应用的普及,产生了新的矛盾,引发了新的担忧。而全球范围内城市尺度的实验,似乎尚无公认的成功案例,有不少半途夭折,也有的建成即落后。很多人失望,甚而自问:时代在进步,但城市生活真的更美好了吗?

我们认为,不妨把眼光放远,越过社会情绪的周期,在城市层面,推进那些更难、意义更为长久的进展。这样,就能看到最明确也最根本的需求:人们对美好城市的期待不变,希望更便利、自由而舒展。

   去向城市系统之中,

打破技术瓶颈

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来自技术进步的持续优化。而城市也在滋养技术的诞生,是大量技术应用普及的重要平台。但这个互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8世纪末,英国发明了蒸汽动力汽车。但彼时汽车不得不以极慢的速度,走在马车的道路上。英国1865年还推出《机动车法案》,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须由三人驾驶,其中一人须在车前50米以外引导,不断摇动红旗开道,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在长达三十多年里,汽车速度受限,一定程度上,错过了产业发展的先机。之后数十年,各种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上导致当时城市的污染、拥堵和无序蔓延。

直到1920-1930年前后,有机疏散、光辉城市、广亩城市等现代城市规划原型思想出现,高速公路诞生,《雅典宪章》明确了功能分区思想,令技术成果与城市系统得以有机结合,新技术产业才又迎来一轮爆发。AT&T、通用电气、福特汽车、西门子等一批大公司,也在这个阶段诞生。

也就是说,技术无法在城市中得到快速响应,需要先理清城市的脉络,才能释放技术的能量。其一在于,基础设施的长期性与技术高速发展存在周期错配;其二是,单项技术的更新,无法顾及对城市系统做整体思考,难以与城市融为一体,甚至相互掣肘。

总之,技术怀疑替代技术热衷,这并非新事。人们对待技术,一向是谨慎与热情交替,正是在这种进退之间,试探和摸索,一直走到今天。

当下,又到了箭在弦上之时。近几年来,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成果,集中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物质、能量、信息的生产与转移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在当下的城市系统之中,这些技术应用,又遇到了与以往相似的瓶颈。

目前的数字技术发展,固然提高了信息生产和传递效率——例如,极大提高了购物、出行等领域的供需匹配效率,各行业的基础信息化也能实现,但对改变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传输方式的贡献,还十分有限。事实上,我们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能源供给……都还基本延续着百年前的方式。

  实体的城市现场,

意味着真正的考验 

城市尺度的试验与示范,往往是让数字技术发挥更好作用的关键环节。可以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耦合,才刚刚开始。

对交通而言,未来至少有这些问题需要回答:自动驾驶时代,车与路应该如何协同?城市将容纳哪些交通工具,道路又该如何改变?公共交通和私家交通的界限是否不再清晰?路上遇到突发状况时,自动驾驶能否及时识别应变?

城市是依赖高度维护的系统,能源是城市的基座。未来的城市需要回答:如何更多运用可再生能源,如何协调各种能源网络形成新的能源互联网,如何让更多基础设施以更低的能耗运作,又如何进行全周期的碳排放核算?

关于生态与环境,城市不光属于人类,技术也理当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需要。未来城市需要回答:技术如何监测环境,创造更为生态友好的公共空间,有效缓解和适应极端天气的挑战?公共空间如何更具弹性,为全年龄层提供包容性服务?都市农业如何营造从土地到餐桌的食物体系?

未来城市是虚实相生的。新的城市社区之中,工作、居住、娱乐等活动时空界限并不分明。家庭与邻里,办公与商业,教育与医疗,运动与社交,其间一切新技术应用,都要着眼于关心每一个具体的人。比如,媒介技术可弥补人们感知和行动的短板。虚拟空间里,阅历丰富的老年人,也许能最大程度地展现人生智慧。同时,也许又会产生出新的弱势群体,需要继续为其赋能。

未来,在越来越多岗位上,城市清扫、物流配送、安防巡检、儿童看护和老年人照料等,将看到忙碌的智能机器人。那么,如何让机器人能够一路畅通地前往目的地执行任务,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人?不同种类的机器人与人、机器人之间,如何交互、交流与协作?

未来城市之中,也会有新的矛盾与冲突,会创造新的社群形态、文化与规则

需要不停追问和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技术和城市之间,需要开辟一条相互适应的路径。基于此,腾讯研究院启动了代号为WeCityX的研究项目,这是对未来城市理想的思想实验。基于大铲湾新总部项目1.2平方公里的真实城市场景,从零开始,思考科技将如何改变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与治理。同时WeCityX也邀请更多伙伴参与共创,只有一起思考、探索和实践,才能向着理想城市前行。

  如果愿意,

请尝试创造新的城市

2021年5月,腾讯研究院发起了公司内部共创征集,初步搭建起未来城市的研究框架。新技术不断涌现,无法仅依靠传统的蓝图实现系统规划。同时,以区块链、DAO等为代表的web3技术,即将深刻改变城市社会的组织方式,并催生城市规划、治理的多方参与和分布式决策机制。未来城市也同样需要以众包、共创等方式,激发所有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在城市平台上,不断实验和尝试,探索未来城市文明的新形态。基于此,腾讯研究院决定进一步打开工作边界,邀请大家一起重新发明城市。

从新技术的分散应用,到与原有的城市系统协同,再到与新技术融合的新城市系统得以产生,技术与城市的耦合关系,会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不断经历解构、重构和进化。当下如此,今后也是如此。

进化生长而来的城市,还要有继续生长的动能,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用于拔苗助长,需要城市理解和吸收,使之能够为人所用;诸多技术应用,需要在真实的城市系统中相互磨合,探察边界和规律,挖掘和发挥自身效能。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希望,不断提问,不断证伪,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未来一段时间内,WeCityX将以一系列的研究与行动,形成共识,开展共创。

一组“未来城市大哉问”

一众大咖破圈访谈

一份未来城市说明书

一个支持创新的社区

一系列产学研共创项目……

我们希望邀请您一起

用技术、产品 、设计与创意

一起重新发明城市

陈楸帆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丁险峰万物云管理合伙人及首席科学家

拉兹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科幻世界·少年版》主编

李天纲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泓志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

吕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马寅阿那亚联合创始人、总裁

沈辛成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青年作家

沈振江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

杨庆峰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尹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宇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兼主持设计师,深圳“趣城计划”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发起人之一

周路明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秘书长、深圳市源创力清源投资基金董事长;历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深圳清华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科协主席等职

周榕中国当代建筑及城市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全球知识雷锋发起人

(专家名单按姓名首字母音序排序)

未来城市大哉问:

发起:腾讯研究院

出品:腾讯研究院  澎湃研究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

WeCityX特约观察:澎湃研究所

访谈执行: 刘琼 李瑞龙 窦淼磊 王鹏 刘莫闲 徐一平 张翼  李孜 王昀 龙瀛 张炜仑 李伟健 张恩嘉

视觉设计:帝都绘

插画:罗渣

媒体支持:澎湃新闻、腾讯新闻、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国匠城、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全球知识雷锋、City+、爱范儿

社区支持:广宇宙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21118A05M0J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