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车辆设计,还是车内交互,意义都很大。
车辆造型设计
可以更多以审美为取向,减少对人机工程的妥协。
很多人会有感觉,概念林志玲,量产罗玉凤。以往都是围绕驾驶者做了大量的人机工程优化和体验,小举几个例子,比如尽可能的缩小a柱盲区,扩大背门车窗,采用后视镜等等,本质都是为了提升驾驶者视野范围,全自动驾驶之后,针对驾驶者的人机输入条框限制变少,外观及内饰造型设计自由度大范围提升,为了驾驶安全的人机妥协变少,车可以变得更美,比如三大神车设计更美取向带来的视野痛点将不再是痛点:
车辆配置及零部件(座舱)
大量取消为驾驶者设计的零部件。比如以往增加HUD,偏向驾驶侧的屏幕角度,方向盘,转向系统,换挡系统等等座舱环境将产生更多颠覆性的改变。
车内座椅布局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形成更多元的场景。
车辆操控(底盘)
乘坐舒适性成为最核心目标。以往大家都会有一种感觉,比如开车不晕车,坐车晕车;开电动车的人心潮澎湃,坐电动车的人恶心想吐。这本质上是因为前者是主动意识,后者是被动接受。一主动(追求操控),一被动接受(追求舒适),带来了感官上的巨大差异化感受。过往还存在驾控和舒适之间的权衡。未来没有驾驶者之后,后者追求舒适成为了最核心的目标。一切都将追求舒适导向。
解放驾驶者之后,注意力新一轮的争夺。
有人会说,地铁和公交不就是自动驾驶么,都是耍手机,闲聊没啥区别...这忽视了公共交通和私人出行两者的区别。
私人空间的感官设计将会有全方面的种草及商业可能性。
围绕眼、耳、鼻、舌、皮肤这些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将有无限可能,围绕嗅觉(香氛?),听觉(音乐?),视觉(裸眼3d?),触觉(按摩?),味道(食物?)等等,将有更多元的开发...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