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片看的比较多,才发现处处是很有意思的隐喻。
最明显的是对母爱的各种描述,伟大的艺术,原来都是用呼唤母亲的爱来拨动观众的心弦。
《海上钢琴师》
这一次看完才惊奇的发现,原来他一辈子不肯走下的船,其实是他的母亲。
在一艘豪华游轮的钢琴上,被船工捡到的这名小婴儿,从来不知道关于母亲的任何一点信息。
父爱的代表还是有的,养父是个粗犷的黑壮男人,全体船员也是男性居多。偶尔出来一名严父的形象是船长,几乎没有多少描述他和船上女员工交流的画面。
如果这整个一船养育他的人物群像是男性,那么那艘对他来说是个巨大摇篮的船,那架可以自由流淌音乐的钢琴,和外面那静默无声的大海,则是在他心目中母亲的代表。因为有它们,他才得以存在。
包括他邂逅的唯一一段情缘。鼓励他尝试走下船的(虽然最后没有成功),并不见得是那个青春的女子。他其实更想实现的,是在陆地上好好看一看大海,身在其中的他从来不知道大海的声音和样子。
最后他没有看到和听到,就像他始终没有看到和听到他的生母一样。
这几乎都是宿命。
他最后和他唯一的家埋葬在了一起,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异曲同工的电影是《人工智能》。
我们知道小蝌蚪找妈妈,也知道小龙人找妈妈。却从未想过,一个流水线制造的机器人小孩,对于主人母爱的渴求,能偏执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当女主确定要这个孩子的时候,按照用户手册念了一串无意义的名词。小孩的第一声Mommy,就注定了他对女主人的联结再也无法撤销。
作为这个小孩来说,他的悲剧,是这一开始的设置注定的。
我比较感慨的是,几乎每个人都物化自己为这个机器人小孩的设定,一辈子奔波在追逐母亲目光和认可的道路上。
我也曾经。
前一阵鼓起勇气问母亲,
妈妈,小时候你老是挑剔我,是因为不喜欢我吗?
妈妈,你不爱亲近我,总是忙着做家务,是因为不喜欢我吗?
妈妈,如果我小时候成绩不好,没有考上好的大学,你还爱我吗?
妈妈,如果我没有赚很多钱,没有体面的事业,没有和大众一样常规的人生轨迹,你还爱我吗?
妈妈,如果我很开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会一样为我开心吗?
。。。。。。
诸如此类,一堆应该确定,却又不太确定的问题。
惊讶之余,母亲终于搂着我说,当然爱你啊,因为你是我的宝贝。
那个瞬间,很多问题,忽然就完全不存在了。
想到这么多年很多心心念念的小事的不忿,忽然会笑了出来。
有书曾说,其实身体接触是最好的爱的表达。
中国人的不善言辞和保持距离感的权威之爱,给了一代代的孩子很多误解。
我和母亲约定了以后要很多亲亲和抱抱,后来她一直很愉快的执行着,大家害羞着接受表达方式的变化。
彼此快乐地心照不宣。
比起电影里,人工小孩握着母亲的手沉沉睡去的结尾,我们的机会要好太多,不是吗?
当时看到这个情节,母亲似乎看到了我,安慰似的抱过我来亲了一下。
《人工智能》真是一段从物化的小孩,变成真小孩的成人之旅啊。我们终于不用再终其一生去证明母亲的爱了,因为从我的出生,就注定这份爱永远都在。
这份人工智能没有的底气,我们与生俱来。
那么各位David,你们向蓝仙女许的愿都实现了吗?
(青山如是原创作品 微信公众号:浮云之飞)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