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成为社交标志
上海的疫苗接种现场,某女子恐针迟迟未能接种,而陪伴同行的丈夫显然丧失耐心,现场动起手来,最后不了了之。上海人员密集,往来交流频繁,群众较为上心实属正常,可是动手始终是不对的。
“女子恐针被老公打”反映出的是,目前疫苗接种问题已经跟社交深度挂钩。据悉,欧美等地区的官方机构已经和约会软件等社交平台达成合作,多个约会软件鼓励人们接种,并且推出疫苗徽章等,这值得国内效仿。
接种疫苗成为社交“人设”
互联网社交平台讲究的是“人设包装”,目前在英语国家的约会软件中,个人信息标注已接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此前,著名OkCupid社交平台发言人凯伊称,40%的千禧一代(2000年后成年的一代)和Z世代(95后)的OkCupid用户会取消与不肯打疫苗的人的约会。
可想而知,疫苗接种确实与社交深度挂钩,率先接种的人群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甚至个别的社交软件推出疫苗接种的徽章,其有助于“人设包装”,鼓励更多的人接种,确实是不错的策略。
国内应当效仿
国外最大的社交平台是脸书,国内也不乏体量巨大的社交巨头企鹅。社交巨头拥有极大的数字权力,如果能够效仿国外的约会软件,推出类似的徽章,或者是社交新标签,绝对能够形成良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公共卫生。
“女子恐针被老公打”应当批评,但是也要关注背后的成因,社交关系等因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社交媒体和相应的互联网平台应当有所创新,效仿国外的约会软件,这不失为一件好事,当然也存在问题。
结论:接种问题社交化
有人笑称:不接种就没对象。其实,国外的约会软件将接种问题社交化是不妥的,如前面所说,互联网讲究“人设包装”,但是“人设包装”也可以是虚假的,接种与否要如何判断真假呢?另外,国外约会软件的做法甚至会鼓励人们聚集,这不利于公共卫生。
中国人向来讲究中庸之道,利用社交媒体等宣传接种问题是可取的,不过也要小心。对此,您有何看法?国内有效仿国外的必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