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动能转换期,需发挥 TFP 中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以数字化转型为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开拓广阔空间。”近日,在2023 ICT 行业趋势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
展望 2023 年,邬贺铨表示,移动通信经过 1G、2G、3G、4G 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 5G 时代。可以看到,从应用、性能和技术层面,5G 相比前几代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应用场景有了很大的扩展,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开创了移动通信新的时代。
5G-Advanced 作为 5G 后续阶段的增强演进,致力于提升个人实时交互体验,增强蜂窝物联网能力,不断探索上行超宽带、实时宽带交互和感知定位等新场景,基站的“降碳”也将取得进展。其研究方向将主要聚焦于:网络智能化、行业网融合、家庭网融合、天地网融合、AR / VR 融合、用户面增强、确定性通信能力增强、网络切片能力增强、通感一体增强、组播广播增强。
随着 5G 进入规模商用阶段,6G 也步入概念形成和技术储备的关键时期。未来,6G 将实现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智慧联接”,实现多空间深度融合。邬贺铨认为,发展 6G 没必要一味求“快”,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覆盖 5G 力所不及的地方,将许多目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其中,物理层技术增强(超大规模 MIMO、全双工)、新物理维度(智能超表面、全息、轨道角动量)、新频谱技术(太赫兹、可见光)、融合技术(通感一体、通信 + AI)、网络技术(内生智能网络、分布式自治网、确定性网络、算力感知网、星地一体网、网络内生安全)等将成为关键。
“抓住摩尔定律持续的机遇。”邬贺铨认为,当下,IC 的工艺已发展到纳米级,3nm 的 5G 手机芯片已商用,随着半导体制程工艺逐渐接近 1nm 并进一步推进,多项技术推动摩尔定律延续。据悉,目前单枚芯片中可有一千亿个晶体管,今后 7~8 年将增长 10 倍,Intel 预计在 2030 年可实现单芯片汇集上万亿个晶体管。
他指出,伴随芯片技术进步的是对开放统一、跨架构编程模型的需要。基于标准的统一软件堆栈,对源自不同厂商的 CPU、GPU、XPU、FPGA、AI 加速器等底层硬件能力做统一描述,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高性能库去封装,允许使用业界标准的编程语言直接对这些硬件能力进行编程,统一代码维护,能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同时,得益于芯片技术的发展,5G 的高带宽、低时延特点也将得以发挥。
“AI 自动生成内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针对 AI 前景,邬贺铨以 OpenAI 公司为例说明,AI 研究公司 OpenAI 成立于 2015 年,股东包括马斯克、PayPal 和微软等。OpenAI 于 2020 年开发出了 GPT-3 语言模型(拥有 1750 亿个参数),2022 年 12 月 1 日基于 GPT-3 的聊天机器人 ChatGPT 开放测试,因其高质量的回答内容迅速走红,上线 5 天使用者就超百万,对传统搜索引擎形成挑战。
AIGC(人工智能自动生产内容)作为基于大规模数据训练的模型,将颠覆现有内容生产模式,可以实现以十分之一的成本、百倍千倍的速度,生产出有独特价值和独立视角的内容。AIGC 不仅用于内容生成,其新思路和途径也可用在工业领域。
最后,邬贺铨指出,元宇宙前景还不清晰,目前主要是面向消费的应用(如沉浸式文旅、高体验游戏、感官互动等),未来还可进行产业应用(数字创意设计、开发平台、虚拟办公空间等)。元宇宙尽管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其研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且难成大众刚需,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元宇宙要尽快从炒作转向务实,虚拟世界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生态,但不代表互联网的未来。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