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态路由:是指用户或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的路由信息。当网络拓扑结构或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需要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静态路由信息。
当I P数据报应该被发送到另一个路由器时,收到数据报的路由器就要发送 I C M P重定向差错报文给I P数据报的发送端。这在概念上是很简单的,正如图 9 - 3所示的那样。只有当主机可以选择路由器发送分组的情况下,我们才可能看到 I C M P重定向报文(回忆我们在图 7 - 6中看过的例子)。
IP 数据报的发送和转发过程包括以下两部分: 主机发送 IP 数据报 路由器转发 IP 数据报 路由器的接口 0 直连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接口 1 也直连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接口 1 也直连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 我们给该网络分配了这样的网络和子网掩码 给网络中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接口配置了相应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可以直接通信 这属于直接交付。不同网络主机之间的需要通过路由器来中转,这属于间接交付那么源主机如何判断出目的主机 是否与自己在同一个网络中 源主机如何知道目的主机是否与自己在
假设有一家公司需要组建一个网络,申请IPv4地址,但是由于C类地址的可分IP数量太少,所以申请了B类地址145.13.0.0,并给每台主机分配了一个IP,但是有很多的剩余IP未分配,如下图所示。
(1)step1 构造网络拓扑:在逻辑工作空间选择6台主机(此处拖动的为主机)、2台2911路由器(存在三个接口)、3台交换机及连接线(此处拖动的为自动选择连接线类型),构造网络拓扑:
路由器的接口0直连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接口1也直连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接口1也直连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 我们给该网络分配了这样的网络和子网掩码 给网络中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接口配置了相应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本章将介绍路由的通信原理,主旨是让大家理解路由的过程,而实验是次要的。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都使用的是企业级路由器,不会使用windows或Linux主机做路由用,所以读者应该把握好学习重点,更多的去思考通信原理。
选路是I P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图 9 - 1是I P层处理过程的简单流程。需要进行选路的数据报可以由本地主机产生,也可以由其他主机产生。在后一种情况下,主机必须配置成一个路由器,否则通过网络接口接收到的数据报,如果目的地址不是本机就要被丢弃(例如,悄无声息地被丢弃)。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 ICMP): 在主机或路由器间实现差错报告、 信息探测。
容器的跨主机通信主要有两种方式:封包模式和路由模式。上一篇文章演示了使用VXLAN协议的封包模式,这篇将介绍另一种方式,利用三层网络的路由转发实现容器的跨主机通信。
在日常运维作业中,经常会碰到路由表的操作。下面就linux运维中的路由操作做一梳理: ------------------------------------------------------------------------------ 先说一些关于路由的基础知识: 1)路由概念 路由: 跨越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一个互联网络来转发数据包的过程 路由器:能够将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并在转发过程中选择最佳路径的设备 路由表:在路由器中维护的路由条目,路由器根据路由表做路径选择 直连路由:当在路由器
有客户因公司规模扩大,面临异地局域网的融合贯通问题,方法当然有很多种,但是比较急的情况下,需要一个临时的、快速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有四个 A 类网络通过三个路由器连接在一起。每一个网络上都可能有成千上万个主机。 可以想像,若按目的主机号来制作路由表,则所得出的路由表就会过于庞大。 但若按主机所在的网络地址来制作路由表,那么每一个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就只包含 4 个项目。这样就可使路由表大大简化。 根据目的网络地址就能确定下一跳路由器,这样做的结果是: IP 数据报最终一定可以找到目的主机所在目的网络上的路由器(可能要通过多次的间接交付)。 只有到达最后一个路由器时,才试图向目的主机进行直接交付。 默认路由(d
这要从 TCP/IP 协议说起,互联网使用的是 TCP/IP 协议,其中 IP 协议又是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 协议是基于 IP 地址将数据包发送给目的主机,能够让互联网上任何两台主机进行通信。
host-gw模式就是将每个Flannel子网的下一跳设置成该子网对应宿主机的IP地址,该主机会充当容器通信路径里的网关。
这里,所谓OpenFlow网络指的是相互连接的一组OpenFlow交换机的集合,并且这些交换机全部置于一个OpenFlow Controller或一个OpenFlow Controller的集群的管理之下。OpenFlow网络的路由服务指的是单纯地将一个数据包(Packet)从一个主机(Host)送到另一个主机,而不是三层IP路由协议1:1的实现。而主机也即是路由的目的地,可以是物理服务器或虚拟机(VM, Virtual Machine)。按照SDN的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相分离的模式和集中式管理的系统结构,O
物理地址需求 : 在 数据链路层 传输数据帧时 , 必须知道 目的 IP 地址的 MAC 地址 ;
1)、主要功能: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
DNS领域的多点部署大多采用IP Anycast+BGP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不需要额外采购设备,部署灵活多样。但像其他所有技术一样,IP Anycast+BGP技术只有在适当的领域和范围内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
IP 地址就是给互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 32 位的标识符。IP 地址的结构使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很方便地进行寻址。IP 地址现在由互联网名字和数字分配机构 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进行分配。
① 路由与转发 : 路由选择 与 分组转发 ; 根据路由选择算法 , 选择最佳路径 , 将分组转发出去 ;
前段时间的考试题,实验环境Cisco Packet Tracer 6.2sv 一、网络拓扑如下: 2.各网段的地址基本需求如下: a.HQ 的 LAN1 网段需要 50 个主机 IP 地址。 b.HQ
在理解局域网中不同网段主机之间的通信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局域网(LAN)是一个封闭的网络环境,通常由交换机(Switch)作为核心设备连接网络中的各个主机。当我们谈论不同网段的主机时,实质上是在讨论它们配置的IP地址属于不同的IP地址范围。现在,假设我们有两台主机(主机A和主机B),它们连接到同一个交换机,但配置在不同的网段上。问题来了:这两台主机能够直接通信吗?🤔
大刘的电脑 A 和小美的电脑 B 可以通过网线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网络。A 发出来数据,B 都能接收到。反之 A 可以接收 B 发出来的所有数据。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交换技术,主要是三层方向的,文中提到的示例都以锐捷设备为例,很适合大家查漏补缺,以下是目录:
calico提供的网络解决方案,基本和flannel的host-gw模式相同,不同的地方在flannel通过etcd和宿主机上的flanneld维护路由信息,而calico是使用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 边界网关协议)自动的在集群中维护路由信息。如:
① 单播 : 发送数据到 单个目的主机 , 每个 单播报文 都有一个 单播 IP 地址 作为目的地址 ;
1 IP地址与MAC地址的关系 MAC是身份证号码,用来识别网络设备本身 IP地址是居住地 2 ARP协议的作用,地址解析的过程 ARP协议作用 将主机的IP地址解析为相应的链路层的MAC地址 不管
计算机网络中一个关键步骤在于通信路径上不同节点对于流经本节点的数据包转发,常见的交换设备主要是交换机(第二层、三层)和路由器(第三层),在实际运行时,它们各自维护一些表结构帮助完成数据包的正确寻址与转发,本文详细介绍了三张至关重要的表:转发表、ARP表与路由表的在网络数据包转发功能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协同工作的原理,顺便也会接着之前的文章继续谈谈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一些事儿。
traceroute, 也就是 trace route,跟踪路由。这个程序最早是Van Jacobson实现的。源代码在网上能够找到,只是我还没有去找。 基本的原理是IP路由过程中对数据包TTL(Time to Live,存活时间)的处理。当路由器收到一个IP包时,会改动IP包的TTL(及由此造成的头部检验和checksum变化)。每收到一个包,检查这个 的TTL是否是0或1。假设是,表明这个包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并且剩余时间不多了,肯定是到不了目的地了。这样路由器就简单地丢弃这个包,并给源主机发送 ICMP通知,说这个包已经超时了。ICMP的通知信息里包括当前路由器发送时所用的IP。
TCP/IP体系结构之网络层 本章重要内容是: 1)虚拟互联网络概念 2)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关系 3)IP地址分类和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 4)路由选择协议的工作原理 问题:网络层为传输层提供怎样的服务(面向连接or无连接)?可靠交付应当由谁来负责?网络or端系统? 电信网(虚电路服务:首先建立连接)。 因特网设计思路:网络层向上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金做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不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如果主机之间的进程需要可靠的通信,就有网络的主机中的运输层负责(
要实现两个不同的子网之间的通信,需要一台连接两个网络的路由器,或者同时位于两个网络的网关来实现。在 Linux 系统中,设置路由通常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该 Linux 系统在一个局域网中,局域网中有一个网关,能够让机器访问 Internet,那么就需要将这台机器的 IP 地址设置为 Linux 机器的默认路由。
1、tracert发出TTL值为1的ICMP数据包(40个字节、源地址、目标地址和发出时间标签,一般发3个)
互联网协议版本6是一种新的寻址协议,旨在包含未来互联网的所有可能需求,我们知道互联网版本2.该协议作为其前身IPv4,工作在网络层(第3层)。 随着其提供大量的逻辑地址空间,该协议具有充分的特征,其解决了IPv4的缺点。
0.0.0.0 是一个特殊的 IPv4 地址, 那个作为源地址使用, 表示”在本网络上的本主机”, 封装有 DHCP Discovery 报文的 IP 分组源地址使用 0.0.0.0
网络层关注的是如何将IP数据报从源主机沿着网络发送到目标主机。其具体步骤为将上一层传输层的报文段或者用户数据报添加必要的控制信息封装成IP数据报,并使用下一层数据链路层的服务将IP数据报发送给指定的主机。
如图所示,R1,R2,R3为模拟的路由器,A,B为两个主机。配置IP也在图中有所说明。
之前的介绍中,我们看到,IP 是 TCP/IP 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所有的 TCP、UDP、ICMP、IGMP 数据都以 IP 数据报的格式传输。
如果A R P请求是从一个网络的主机发往另一个网络上的主机,那么连接这两个网络的路由器就可以回答该请求,这个过程称作委托 A R P或A R P代理(Proxy ARP)。这样可以欺骗发起A R P请求的发送端,使它误以为路由器就是目的主机,而事实上目的主机是在路由器的“另一边”。路由器的功能相当于目的主机的代理,把分组从其他主机转发给它。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ping 程序是利用icmp的回复请求来探测远端主机是否可达。(并不能继续判断端口是否可达。要想查看端口,就要使用扫描器了。)win2000里的网络库里已经提供网络函数库(icmp.dll)可以实现利用icmp来探测远端主机。相比起使用管道来读ping的结果,或者嵌入ping源码,这个是最简单的方法了(没办法,人懒)。ping其实还有一个R选项,用来记录经过的路由,以前一直不知道。(ping www.google.com -r 7)记录经过的7个路由器。按照分析,根据所在环境限制最多可以记录8~9个项目。
我发现我掉进一个漩涡里,既想要流量,写的东西受众又不多。 其实我感觉这个专栏的东西确实是好东西,可能是我深度不够吧。
ICMP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Linux上分为3种路由: 主机路由:直接指明到某台具体的主机怎么走,主机路由也就是所谓的静态路由 网络路由:指明某类网络怎么走 默认路由:不走主机路由的和网络路由的就走默认路由。操作系统上设置的默认路由一般也称为网关。
ICMP 的全称是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协议),它是一种互联网套件,它用于IP 协议中发送控制消息。也就是说,ICMP 是依靠 IP 协议来完成信息发送的,它是 IP 的主要部分,但是从体系结构上来讲,它位于 IP 之上,因为 ICMP 报文是承载在 IP 分组中的,就和 TCP 与 UDP 报文段作为 IP 有效载荷被承载那样。这也就是说,当主机收到一个指明上层协议为 ICMP 的 IP 数据报时,它会分解出该数据报的内容给 ICMP,就像分解数据报的内容给 TCP 和 UDP 一样。
多播的基础就是一个进程的概念(使用的术语进程是指操作系统执行的一个程序),该进程在一个主机的给定接口上加入了一个多播组。在一个给定接口上的多播组中的成员是动态的—它随时因进程加入和离开多播组而变化。
两次NAT技术允许同时对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进行转换。它适用于内部网络中的主机地址与外部网络上的主机地址重叠的情况。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两次NAT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ping的错误回显的内容与icmp的差错消息相关的,根据回显报错的节点ip和内容,我们能知道那个节点出现问题,什么问题?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