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理清楚几种IO模型的根本性区别,同时分析了为什么在Linux网络编程中最好要用非阻塞式IO?
阻塞与非阻塞主要是程序等待消息通知时的状态角度来说的。阻塞调用是指调用结果返回之前,当前线程会被挂起,一直处于等待消息通知,不能够执行其他业务。
下图是根据同步、异步、阻塞、非阻塞四个指标总结的Linux下四个象限的I/O通信模式。
从JDK 7版本开始,Java新加入的文件和网络io特性称为nio2(new io 2, 因为jdk1.4中已经有过一个nio了),包含了众多性能和功能上的改进,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异步io的支持,称为Java AIO(asynchronous IO)。 因为AIO的实施需充分调用OS参与,IO需要操作系统支持、并发也同样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所以性能方面不同操作系统差异会比较明显。所以本文也附带介绍了Linux 2.6及以后版本新增的AIO特性(因为这跟Java AIO是对应关系)。 Java AIO
Linux环境编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深刻理解重点概念才能更好地编写代码,实现业务功能,下面就几个重要的及常用的知识点进行说明。搞懂这几个概念后以免在将来的编码出现混淆。 系统调用 ❝所有的操作系统在其内核里都有一些内建的函数,这些函数可以用来完成一些系统级别的功能。在Linux系统使用的这样的函数叫做“系统调用”,英文是systemcall。这些函数代表了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一种转换。 ❞ 系统调用是Linux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是编写应用程序与内核之间通信的接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函数。相对于普通的函数
本文先介绍我查看了的2篇文章,然后介绍linux 和windows 下的非阻塞设置。最后是非阻塞情况下接收情况的判断。
今天这一节严格意义上其实不能算一个章节而应该是一个番外篇。因为通过前面翔实而又丰富的内容中,我认为大家已经具备了可以理解[ 同步、异步、阻塞、非阻塞 ]的条件了。这TM四个名词不仅每个单拎出来恶心人,而且TA们之间还会相互组合产生四个更让人恶心的名词:
缓冲I/O是指通过标准库缓存来加速文件的访问,而标准库内部再通过系统调度访问文件。带缓存I/O也叫标准I/O,它符合ANSI C的标准I/O处理,是不依赖系统内核的,所以移植性是比较强的,在使用标准I/O操作的时候为了减少对read()、write()系统调用次数,带缓存I/O就是在用户层再建立一个缓存区,这个缓存区的分配和优化长度等细节都是标准I/O库处理好的,用户不用去关心。
同步:程序从上往下执行 异步:程序从上往下执行会有多个分支共同执行(即开多个线程)。
1. windows平台上无论利用socket()函数还是WSASocket()函数创建的socket都是阻塞模式的: SOCKET WSAAPI socket( _In_ int af, _In_ int type, _In_ int protocol ); SOCKET WSASocket( _In_ int af, _In_ int type, _In_ int
服务器端编程,经常需要构造高性能的网络应用,需要选用高性能的IO模型,这也是通关大公司面试必备的知识。
在这篇博客中,我们将探讨Linux底层的几种IO(输入/输出)方式,为鸿蒙开发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本文将详细介绍阻塞IO、非阻塞IO、I/O多路复用、信号驱动IO及异步IO等概念,旨在帮助开发者优化鸿蒙应用性能。关键词:鸿蒙OS、Linux、IO模型、阻塞非阻塞、IO多路复用、性能优化。
看了一些文章,发现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可能是因为大家入切的角度、环境不一样。所以,我们先说明基本的IO操作及环境。
一、结论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对网络编程的一些基础原理未搞明白,先说下结论: 一个 socket 是否设置为阻塞模式,只会影响到 connect/accept/send/recv 等四个 socket API 函数,不会影响到 select/poll/epoll_wait 函数,后三个函数的超时或者阻塞时间是由其函数自身参数控制的。 二、原理分析 下面详细的解释,为了方便解释,在这之前我们先明确几个基础概念: connfd:创建 socket,主动发起连接的一端(客户端),该端调用 connect 函数主动发起
应用场景:BIO 适合用于连接数比较小且固定的架构,这种方式对服务器资源要求比较高,但程序简单易理解。
同步、异步、阻塞、非阻塞都是和I/O(输入输出)有关的概念,最简单的文件读取就是I/O操作。而在文件读取这件事儿上,可以有多种方式。
IO的阻塞与同步 IO即输入/输出(Input/Output)。每个应用系统都少不了交互,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数据,而它们的核心:IO,其性能的发展明显落后于 CPU 。对于高性能、高并发的应用系统来说,回避IO瓶颈进而提升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阻塞与非阻塞 一般来说,IO模型可以分为阻塞/非阻塞及同步/异步。先从简单的阻塞/非阻塞模型说起。 阻塞IO:用户进程发起IO操作后,必须等待IO操作完成才能继续运行。通信协议中的 Socket 编程,为了简单起见,也使用的这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会造成CPU大量闲置,系
以上两个关键点最终都与操作系统的 I/O 模型以及线程(进程)模型相关,我们先详细看一下I/O模型 。
从基础讲起,IO的原理和模型是隐藏在编程知识底下的,是开发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原理,是基础的基础,更是通关大厂面试的必备知识。
操作系统的核心是内核,独立于普通的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内存空间,也有访问底层硬件设备的所有权限。为了保证用户进程不能直接操作内核(kernel),保证内核的安全,操心系统将虚拟空间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内核空间,一部分为用户空间。
从操作系统层面怎么理解网络I/O呢?计算机的世界有一套自己定义的概念。如果不明白这些概念,就无法真正明白技术的设计思路和本质。所以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是了解技术和计算机世界的基础。
说起喂娃,不得不提小猿给孩子热奶的事情。给孩子喂奶,有些时候喝着喝着就凉了,要时不时给孩子热一热。
Tornado是一种 Web 服务器软件的开源版本。Tornado 和主流Web 服务器框架(包括大多数 Python 的框架)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是非阻塞式服务器,而且速度相当快
Java里面的IO模型种类较多,主要包括BIO,NIO和AIO,每个IO模型都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这些IO模型是如何演变呢,底层的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本文我们就来聊聊。
非阻塞 I/O(Input/Output)是一种在进行文件和套接字操作时不阻塞进程的机制。在 Linux 中,非阻塞 I/O 可以通过设置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为非阻塞模式来实现。
Linux内核将所有的外部设备当做一个文件来操作,对文件的读写操作会调用内核的系统命令,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fd)。而对socket的读写也有相应的描述符,称为socketfd。描述符就是一个数字,指向内存中的一个结构体(文件路径或者数据区等)
Linux 中主要有五种IO模式:阻塞IO, 非阻塞IO, IO 多路复用,信号驱动IO和异步IO;
连接数高的情况下:阻塞 -> 耗资源、效率低。 阻塞意味着等待,等待就会一直占用该线程,当连接数高时,大多线程又在等待,就会耗尽系统的线程资源。
网络应用需要处理的无非就是两大类问题,网络I/O,数据计算。相对于后者,网络I/O的延迟,给应用带来的性能瓶颈大于后者。
socket在创建的时候默认是阻塞的。我们可以通过socket系统调用的第二个参数传递SOCK_NONBLOCK标志,或者通过fcntl系统调用的F_SETFL命令,将其设置为非阻塞的。阻塞和非阻塞的概念能应用与所有文件描述符,不仅仅是socket,我们称阻塞的文件描述符为阻塞I/O,非阻塞的文件描述符为非阻塞I/O.
Linux/Unix五种I/O模型 内容来源,侵删。 游双-《Linux高性能服务器编程》 牛客网-Linux高并发服务器开发 ---- 阻塞-blocking 调用者调用了某个函数,然后等待这个函数返回,在这期间什么都不做,不停的去检查这个函数有没有返回,应用程序必须等这个函数返回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即,针对阻塞I/O执行的系统调用可能因为无法立即完成而被操作系统挂起,直到等待的时间发生为止,才可以继续执行下一步的操作。 可能被阻塞的系统调用包括accept、send、rec
关注:被调用者 B 是否有消息通知(回调函数)机制 把 最终结果 返回给 A。
网络IO之阻塞、非阻塞、同步、异步总结 1、前言 在网络编程中,阻塞、非阻塞、同步、异步经常被提到。unix网络编程第一卷第六章专门讨论五种不同的IO模型,Stevens讲的非常详细,我记得去年看第一遍时候,似懂非懂,没有深入理解。网上有详细的分析:http://blog.csdn.net/historyasamirror/article/details/5778378。我结合网上博客和书总结一下,加以区别,加深理解。 2、数据流向 网络IO操作实际过程涉及到内核和调用这个IO操作的进程。以r
前面介绍了NIO中的buffer和Channel,而我们将NIO主要的使用场景还是在网络环境中,在具体介绍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下IO的模型
在Linux操作系统中,mkfifo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令,它用于创建命名管道(named pipe),也称为FIFO(First In First Out)文件。命名管道是一种特殊的文件类型,允许不同进程之间进行通信,是进程间通信(IPC)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mkfifo命令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进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灵活性。
很多的小伙伴,被java IO 模型,搞得有点儿晕,一会儿是4种模型,一会儿又变成了5种模型。
IO 是计算机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的 IO 设备有着不同的特点:数据率不一样、传送单位不一样,数据表示不一样,等等。所以,很难实现一种统一的输入输出方法。
我们在编写网络程序时,通常需要连接其他服务端(如微服务之间的通信),这时就需要通过调用 connect 函数来连接服务端。但我们发现 connect 函数并没有提供超时的设置,而在 Linux 系统中,connect 的默认超时时间为75秒。所以,在连接不上服务端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等待75秒,这对我们不能接受的。
网络编程之IO:说到IO不得不会想到NIO和BIO,说到这两个概念我们不得不看一下两个:
之前的面试有问到主线程在 ActivityThread 里初始化 Looper 后调用了 Looper.loop() 这个死循环为什么不会阻塞主线程,当时回答因为在 Looper.loop() 方法里调用了 MessageQueue.next() 方法,这个 next() 中调用了nativePollOnce() ,这个本地方法最终实现是 android_os_MessageQueue_nativePollOnce ,因为这里的 IO 机制采用 epool ,当它没有消息时会调用 wait() 函数释放 CPU 进入休眠等待,当有消息来临会通过管道写入来通知唤醒。后面百度了一下 epool 函数,然后对比其他 IO 模型做一个笔记,首先说 IO 是什么, IO 就是 InputStream 和 OutputStream 的缩写,输入和输出的意思,传统的我们通过字节流或字符流来操作流,此时是同步阻塞 IO 模型,后面更新的Java NIO 是同步非阻塞 IO 模型
作者:jaydenwen,腾讯 pcg 后台开发工程师 在互联网中提起网络,我们都会避免不了讨论高并发、百万连接。而此处的百万连接的实现,脱离不了网络 IO 的选择,因此本文作为一篇个人学习的笔记,特此进行记录一下整个网络 IO 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模型。 1.网络 IO 的发展 在本节内容中,我们将一步一步介绍网络 IO 的演变发展过程。介绍完发展过程后,再对网络 IO 中几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 1.1 网络 IO 的各个发展阶段 通常,我们在此讨论的网络 IO 一
作者:huangguisu 原文出处:http://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7453390
在听到 nodejs 相关的特性时,经常会对 异步I/O、非阻塞I/O有所耳闻,听起来好像是差不多的意思,但其实是两码事,下面我们就以原理的角度来剖析一下对 nodejs 来说,这两种技术底层是如何实现的?
前面两篇介绍按键的文章,无论是用GPIO来读取,还是用中断的方式,其应用程序通过循环读取的方式获取按键值,都会使得CPU的占用率很高。本篇先来介绍Linux中几种的I/O模型,以后使用这类方式进行按键值的读取,可以极大降低CPU的使用率。
>>>selector = selectors.DefaultSelector()
程序员:假如我们执行A,B两个IO操作的时候,如果必须等待A完成后才能执行B那么这个就是
User space(用户空间)和 Kernel space(内核空间)。Linux里面这么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安全,即使用户空间崩溃了,内核也不受影响。所以在Linux世界,进程不能直接访问硬件设备,当进程需要访问硬件设备(比如读取磁盘文件,接收网络数据等等)时,必须由用户态模式切换至内核态模式,通过系统调用访问硬件设备。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