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一流”建设给大学出版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在首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上表示,如何借助“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大学出版,同时又通过大学出版助力“双一流”建设,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融合发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高校出版包括学报等学术期刊的出版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发展?对此,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蔡红生认为,首先,顺应新技术变革的潮流,以“互联网+”的思维应对挑战。高校学术期刊要认识到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式、互动式教学,如何利用海量线上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立体化出版、实现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有机融合,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其次,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开创学科建设和期刊出版新局面。以学术交流来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发展,从而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再次,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国际化而不盲目追崇国际化。人文学科的学者应该具有清醒自我意识的本土化学术取向,坚实地站在中国土地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在学术评价体系上,要重视SCI、SSCI和A&HCI的学术评价方式,但在人文社科方面,更应该建立自己的、以中文刊物为主的、有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黄先蓉说,“双一流”建设为学术期刊改革创新提供指导方向,学术期刊对“双一流”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目前学术期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体制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融合发展程度不深、学术创新推动力不足、对学术人才培育不充分、功能实现途径较为单一等。黄先蓉认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健全学术期刊体制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加深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程度,加大力度推动学术创新,构建学术人才及团队的培育机制,开拓期刊功能的多元实现途径。
平台型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引领者
“基于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存储等一系列新技术组合而成的新平台,正在以覆盖的方式,分裂、替代、重新整合传统图书出版产业链、价值链和商业模式。如何应对外部平台的覆盖,如何自觉转型为平台型出版,如何建立平台型出版商业模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耿相新认为,平台型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引领者。即,以出版物产品为主导的传统出版转向以汇聚海量创造和使用内容群体为主导的平台型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主流。
出版平台的商业模式是指在出版物市场化交易和出版业者市场化互动过程中,通过互联网等一系列信息技术,设计并利用平台交易规则,使平台各利益方之间完成交易并实现赢利的全过程。简言之,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平台各方利益最大化。耿相新解释说,平台型出版的核心是一家出版机构要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于作者与读者的出版服务生态圈,整合作者资源、内容资源,整合渠道资源、用户资源,整合内容制作群体、内容复制技术提供商,设计出版流程、出版物标准、交易规则和利益分配方案,设计平台应用层、规划层和数据层平台组织,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促成出版物交易活动完成,通过这一组织构架和商业活动而实现各利益方共赢。总体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分享性、协作性、聚集性、整合性、外部性、零成本复制性等特点。
记者 明海英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