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以中国文化的标准,人工智能并非真智能,只是器物和机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时会出现一种担忧,说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这样的说法都是基于西方文化的标准和逻辑而产生。如果依据中国文化的标准和逻辑,根本就不存在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压根就是不是真正的智能,而且人工也永远制造不出真正的智能。

要明白何谓真正的智能,就首先需要明白何谓人性,因为智能就是人性的核心特征,或者两者等价:智能即人性。

现代人之所以往往会混同人工智能和真智能,根源于现代人没有弄明白人性究竟是什么,而这又归因于西方文化的固有缺陷。因为现代的中国人所接受的教育是西式的,不再读传统的四书五经了,所以导致现代中国人也普遍搞不懂真正的人性了,所以也会和西方人一样看不到人工智能和真智能间的界限。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地认清了人性,此外的所有文明,所有学派、教派都没有搞懂,现代西方文明更没搞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辩题就是:心物之辨。尽管心物之间联系密切,但是两者的界线也是判然分明。

心就是人的智能,就是智能、真智能,而人工智能则是物。心和物之间的界线,就是智能和人工智能间的,两者是同一条线。因此,明白心物之辨就能看到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间的清晰且永恒的界线,不明白就看不到,而混同两者。

汉字心的第一义、原始义就是指人的思考功能。注意,心指的是思考功能本身,而非在生理上、物理上的思考功能的发生器官。从生理上看,思考功能是由人脑所发出,但是心所指的是思考功能本身,和任何具体的生理器官无关,既和人脑无关,更和心脏无关。

这就和电脑、手机的软件和硬件一样。从物理上来说,任何软件、APP的功能都是由物理上的芯片所实现的,其计算中心是CPU。但是,在同一部电脑或手机上,每一款的软件都有独立的特殊的功能,这些功能和芯片无关。

人心就是软件,人脑则是硬件。

中国传统文化只关注人心这个软件,而不关心人脑这个硬件。

中国文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在文明之初便认识到人的思考功能的独立存在,并为其取名曰“心”。不仅如此,而且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就在其心,在思考功能,然后以心为核心和基石,去构建文明,包括构建知识体系和制度体系。

这种知识体系就是后来的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经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就是后来的尧舜之道,也是仁政体系。

因此中国传统知识又叫“心学”,实际上也是“智能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心,就是思考功能,就是智能。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思考,培育人的思考能力。

中国传统的制度体系也是心性式制度、智能式制度。

从而中国的文明也是“智能式文明”。这是中国文明是人类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的根源所在,她能智能地应对和应对任何的变化。其他文明之所以会中断,根源就在不具备这种智能性,从而无法适应无法应对所出现的新变化。

何谓真正的思考?何谓真正的智能?唯有意识到思考功能本身独立存在的思考,才是真思考,才是真智能。如果没有意识到思考本身的存在,而只是会使用思考功能,都不是真思考。

单纯地从会适应变化,和会制造工具而言,很多动物也看起来也具备思考能力,也有智能。譬如候鸟,懂得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长距离的迁徙,蚂蚁则会建造复杂的洞穴。但是,他们因为没有意识到思考本身,而只是在运用思考功能,就不是真思考、真智能。

实际上,现代西方文明所理解的思考和人性,就是类似于这种动物性思考的:能够发现和掌握技术的能力。

为何说只是意识到思考功能独立存在的思考才是真思考,才是真智能。根源在于,唯有如此,思考才会是以思考功能自身为目的的,才会是以思考功能所内在的原则为基本原则的。这个太抽象,不太好理解。

思考功能本身是有目的的,或者说人心是有自身的目的和需求的。孟子曾经讨论过心的需求。

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是说,人类有共同的味觉,所有才有共同的鲜美观。味觉实为口的本性,也是其目的。耳、目都是如此。基于这个逻辑,孟子认为,人心也其本性,这种本性可以称之为“思觉”,这也是心的目的。

“思觉”不是孟子说的,是我说的,是基于口有味觉、目有视觉、二有听觉。心的功能是思考,所以心也有“思觉”。

心也是也相同的本性的,这个本性,这个“思觉”,就是义理。口以吃猪牛羊肉为乐,而心则以感受义理为乐。

这个“思觉”、义理,其实就是人心所天然内在的判断原则和选择原则,使得人天然具备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以及“善善恶恶”的选择能力。“善善”就是以善为善,喜好善的;“恶恶”,就是以恶为恶,厌恶恶的。这样就使得人具备择善拒恶的内在动力。

类似于人闻到香的就是想吃的内在动力,闻到臭的就拒吃的内在动力。从食物的角度而言,一般香的都富有营养,是善的,一般臭的都没有营养,甚至还有毒,是恶的。这样在进食上,人就具备择善拒恶的内在动力。

如果以人心自身的本性和目的进行思考,就意味着思考将具备两个特征。

一是,思考以人心的内在的本性、义理,作为判断和选择原则,进行判断和选择。

二是,思考以人心内在的本性作为判断原则,而非任何的人心之外的标准为标准,就使得思考具备绝对无限的接受变化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心之外的所有外物皆能被思考,皆为心的思考对象。没有不可思考之物,没有不可思考和应对的境况。

一旦以人心之外的某种东西作为思考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便构成对人心思考的约束,让其固定化,从而失去无限应对变化的能力。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器”的本义就是固定,可重复的固定。“不器”就是不固定,指的思考的不被固定,要能够处理和应对所有的变化。一旦“器”了,人心就失去应对变化的能力,不会真正的独立的思考了。

所以也可以从应对变化的能力上来定义何谓真正的思考。只有具备无限应变能力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思考。一旦被任何外物所束缚,人心的思考就将失去这种应变能力的无限性,就不再是真思考。

所以,中国传统认为心的基本属性是“虚”的,人要“虚心”,这个“虚”实际就是指人心不应执着和迷信任何外物,不应以任何的外物为思考标准。

佛教所追求的“空”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尚未达到中国的“虚”的程度,是一种伪虚。

总之,真正的思考和智能,具备两个核心属性,而且这两者又是相关的。一是应对变化的无限性,二是具备是非善恶的判断力。

只有人潜在具备真正的思考能力,真正的智能,而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将潜在的思考能力和智能真正发掘出来。即只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人,具备真正的思考和智能。

具体到人工智能,本质上都是程序设计,他们的思考和运算,一定是服从于某舟程序的,一定不具备无限的应对变化的能力。同时,人工智能也具备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而只是机械的程序。

下面说一下,心物的界线,然后以此看何谓真正的智能。

心是思考本身,是虚的、空的,可以接受无限的变化。而物则是思考的结果,是实的,固定的。作为心的思考认知的结果,物的范围是广泛的,心之外的、思考功能之外的一切都是物。不仅包括有物理属性的自然之物,还包括任何的结论、任何的理论、任何的制度、任何的宗教,任何的技术和知识。

所谓的人工智能,当然是人心思考的结果,而非人心本身,因此都属于物的范畴,都是外物、器物,而非人心和智能。

人工只能器物,永远无法制造真正的智能。因为凡是人造的,一定是人心思考的结果,一定是物而非心。同时,也不仅一定不具备无限的应对变化的能力,而且也不拥有是非善恶的评判能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430A02V6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