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朱琳:“互联网群组+智库”的首席数据官沙龙模式

本文转载自首席数据官沙龙群新媒体矩阵

专家介绍:朱琳,中国科学院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感知城市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同时为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电子政务》杂志编委会成员、《数据治理评论》杂志编委会成员、中国警察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CAAPA)会员。

记者:从2013年开始,大数据就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用词,不管学术界还是在业界都在谈论这个话题,但我发现,很多人往往都在不同层面上来思考这个问题。譬如,有的人认为大数据就是全样本,也有的人说大数据就是大到无法用传统的方法来处理的数据,也有一些人说大数据就是规模比之前大了一些的数据。您是怎么来看待“大数据”这个概念的?您觉得社会上对“大数据”的认识是否存在着某些误区?

朱琳:对于大数据的理解,现在比较常见的是4V特征,从我个人理解来说,也比较认可这样的特征属性,它不仅是体量大,它更多地是一个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结构的多样性。大数据的产生是针对中数据和小数据而言,具有相对性。我们不可以否认小数据在这么多年来,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大数据的功能也只能是数据分析当中的一个角度,一个维度和一种方法。现在所谓的全样本,其实没有人真正能拿到全样本,所以现在很多人对大数据的理解,从某种角度上都是有点偏颇了。不是全样本也不是体量大,也不是说到达一定程度,它是相对于小数据和中数据而言的一种数据,数据分析模式,所以说,对它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也没有外面讲的那么的全能。

现在单独讲大数据,其实更多地是需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所以大数据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模式模型的分析,来加深对数据的理解。数据的采集方式的多样性,也造成了我们对数据的理解会比以前更好,所以对大数据的认识都是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接受着它的挑战以及清晰辨析局限性。有人在讨论说大数据的研究是研究相关性、关联性,而不是因果性,对这个观点我也是持有异议的,研究最终目的是来验证因果,相关性分析也是因果研究的一部分。

记者:在移动计算、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大数据这一领域也正在日渐向纵深处发展,尤其是它正在跟若干不同的行业进行结合,得到垂直领域的广泛开发。为此行业中有一个“首席数据官”(CDO)的称谓用来描述那些在行业工作中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加工提炼从而创造价值的“高管”。您觉得作为“首席数据官”的数据处理工作跟大数据这一概念出现之前的数据处理工作有何不同?

朱琳:实际上我一直认为首席数据官本身是CIO也即首席信息官的一个延伸。我们知道CIO负责信息资源战略,属于组织结构的决策层。而CDO更多的强调了对数据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应用。它只能说是一个领域的延展,而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一个新的职务,只是把它作为这个重点发展的领域,我个人认为他应该对CIO负责。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有设立CDO这个职位的必要性,因为通常来说CIO应该有这样的职责和能力来做这件事情,但对于一些对数据有着非常高要求的机构而言,设置独立的CDO职位则有着较大的必要性。

记者:在您的多次演讲中一直提到诸如“互联网+社会建设”、“互联网+智慧社区”等特别新颖的概念,据我所知,目前有很多基于微信群的智库组织不断涌现,甚至缔造出了很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您觉得这种以微信群为方式的协作是否可以看作一种“互联网群组+智库”的模式?您如何看待这种协作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

朱琳:关于以微信群为代表的群组模式,我个人认为它会更加的专业或者是会更加的多学科性,包括我们首席数据官这样的一个群,大家可以通过某一个研究的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方向发挥着自己的专业性的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微信群组所缔造的你所说的“互联网群组+智库”的模式在日常的运维和管理,或者智库化的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大家学科的松散性会造成部分合作难以持久。

所以,一个群要超越简单的连接,实现“智库化”过程,最重要的问题是有一个富有黏性的支撑点,从而撬动群组成员的资源和知识的集合,也就是通过可落地的项目、课题来推动群成员的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必须有一个非常凝聚的一个组织或者是专门的职位来助推群组成员的协作。但这种“互联网群组+智库”的模式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因为互联网文化、互联网群组文化具有多样性,群组成员更多还是一种“弱连接”,不是所有的群都能够有像首席数据官沙龙群这样的凝聚力,所以我比较看好这种模式,但不是那么容易发展。

记者:您一共加入了多少个微信群?这些群在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微信群跟微博、BBS等社交平台或在线社区一样,都在进行各种信息的生产和观点的分享,您认为微信群跟其他的信息和观点分享的平台有何差异性?

朱琳:我加入的微信群不少,但没有数过有多少。我所加入的微信群基本都是跟生活和工作比较有关的,这样的群工作居多,因为有的群会比较专业领域个人来说还是受益非浅的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微信群一般比微博更加的凝练和专业,但是它没有微博内容的多样性。因此,从个人学习或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微信和微博都是非常好的渠道,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从事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我们需要多样性的知识,也需要有深度的知识。

记者:有不少接受访谈的嘉宾认为首席数据官沙龙群已经变成了一个“群组+智库”的平台,或者具备了基于互联网进行协同研究的小型智库,您觉得从长远来看,从推动政产学研用的角度来看,这个微信群还有哪些可以发展的空间?如果以“互联网群组+智库”的定位来规划首席数据官沙龙群未来的发展,它应该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朱琳:首席数据官这个群已经出了一本书,我个人觉得挺不错,据说《首席数据官沙龙群志》是国内第一本“互联网群志”,这值得点赞。从个人体验来看,我比较看好也比较喜欢这个群,因为这个群汇集的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尽管各自从事行业、研究兴趣、专著领域和知识背景有着较大的不同,但基本上都能围绕“数据”这个概念找到交流的共通点。

从未来看,我觉得首席数据官沙龙群应该成为一种品牌,微信群所推出的“数据改变中国”系列群书有较高的价值,也可能会形成一个持续性的品牌,但一个微信群的品牌应该有多样性,它不能仅仅是出版图书,哪怕是系列图书。因为图书的出版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过程成本也很高。所以,这个群可以打造成一种新型但又具有灵活性的智库,比如我们群中的成员都是数据领域的专家,他们分布在各个行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白皮书”、行业咨询、线下活动等方式来延展微信群的智库品牌。

记者简介:孙祥飞,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讲师,新闻传播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网络舆情,为国家工信部舆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新浪政务微博专家团成员、首席数据官沙龙群成员。目前出版论著7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14A0DJFQ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