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8日电 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今日在京正式发布。其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执行所长李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研究助理翟一鸣撰写的《数字化转型与竞争背景下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安全》一文指出,新技术与应用为移动互联网安全带来新风险,国际数字竞争对移动互联网安全影响深刻,建议在把握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促进良性发展。
文章指出,在数字化新技术与应用的助推下,万物互联场景正在涌现,网络安全态势整体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移动互联网面临规模、速度与互联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作为新型基础设施重要支撑面临的“基础性”压力。“新基建”对攻击的容忍度更低,数据要素面临着更大的安全威胁,体现在网络安全保护压力大、相关领域或成数据安全重大事件爆发重灾区、所涉关键核心技术受“钳制”的隐患突出等方面。二是万物互联不断深入发展带来的“泛在性”压力。伴随联网设备的迅速增加,整体数字化的升级与转型均依赖数据传感、移动通信和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来完成。由此,社会依赖度与安全脆弱性呈现出“双升”态势。三是未来应用进一步拓展带来的“前瞻性”压力。在6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加持下,万物“互联”在不断拓展,亦在不断迈向万物“智联”。新技术、新场景的引入势必带来新的安全挑战。
文章分析了国际数字竞争对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深刻影响。当前,关键与新兴技术已成为国际地缘博弈的前沿与重地,国际科技环境更趋严峻,未来移动互联网生态亦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于移动互联网安全的理解绝不能仅限于技术与应用的维度,不能只“内观”国内的发展,必须要具有国际政治与安全视野,才能更好战略性、宏观性与前瞻性地把握未来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发展态势。
文章对我国提升移动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提出建议。首先,鉴于移动互联网安全风险的泛在性,要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安全秉持系统的观念。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受到内外环境、整体生态与技术政治诸多因素的合力影响,安全与发展战略或规划必须有全局性、系统性思考和整体性推进。其次,鉴于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技术特点,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安全治理理念,不能囿于简单的问题解决式、风险应对式思维,应该将“前瞻性治理”、“零信任安全架构”等安全新理念纳入其中并不断加强实践探索;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技术防护新手段,完善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工具箱”。最后,鉴于整体国际数字战略竞争形势,应高度重视国际政治等因素对移动互联网安全生态的冲击与影响,在重要与关键技术与“产业链”方面提前布局,早做预案。同时,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空间,在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与治理经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对冲与化解技术管制与“规锁”影响。(刘志华)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