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二自然是上承系列一的,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以系列一里面对劳动与产权的理解,来谈一谈我对现今大热的智能时代的认知。
本质上来讲,从机器再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事实上没有根本的区别。我在系列一中曾提到,初始时较为简单的劳动是对自然界无主之物的产权界定,而随着社会发展出来的更为复杂的劳动,则是人们对已有之物进行组合搭配产生自然界本没有的资源的创造活动。
所以,自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一直到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机器仅是对第一阶段劳动的代替;而人工智能则进一步发展,是对部分第一阶段劳动的全部代替以及对部分第二阶段劳动的代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两者都只是机器或智能对劳动的部分或全部的代替,为何今下人们会对人工智能的出现展现出看起来远比前者更大的焦虑呢?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我们对于前一个阶段发生时社会产生的焦虑的错误评估和舆论的煽风点火。我们单方面的认为人工智能会取缔人类,因此产生了远比第一阶段发生时更大的焦虑。但事实上,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当第一阶段发生时的焦虑甚至比如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比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多少次工人打砸机器的绝望?因为社会上出现了替代他们劳动的机器,他们被机器所取代,没有了劳动带来的收入,这会对他们的生存产生多大的影响?同样的事情,和今下其实并无多大差别,所以这第一个原因,是认知上的误差所导致的焦虑。
其次,要从我们人类本身的创造方式上说起。简单的来讲,可以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方面。只要有简单的历史常识,我们不难知道,物质层面的创造和发展是长期以来的主基调,而意识层面的大发展则是工业革命至今的趋势。所以当第一阶段的劳动被机器所取代时,我们发现了意识层面——这个机器所无法涉足的领域——可以成为在物质层面被极大满足之后人类的生存方向。因为有出路,而且是更好的出路,所以在过了短暂的阵痛后,人们反而显得更加满足和幸福。
但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是,它开始涉足人类最后的一块领地,意识方面的创造。被人类引以为傲的智慧,似乎迟早也会变成它的囊中之物,而且做的会比我们更优秀。除了物质和意识这两个层面的劳动与创造,我们再难找出第三个人们可以从事的劳动。于是在许多媒体以及名人的所谓呼吁声中,在普通民众无路可走的生存难题前,人们心中的焦虑乃至恐惧被无限放大了。所以就这一个原因来说,在没有找到新的人们可以赖以生存的劳动出路之前,是不可能有所缓解的。也许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段微不足道的阵痛,但对于处于这段阵痛中的人来讲,毫无疑问是痛苦的。
最后,我认为是制度与产权界定上的难题。在系列一种说过,复杂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自然界中本没有的资源容易出现产权界定模糊并导致租值消散的问题。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棘手。
最难处理的问题是产权界定模糊和跑进公共领域的资源。而人工智能如果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他所达成的就是人类的彻底解放,人工智能等人造产物会代替人类的所有劳动,而我们则只要享受就好。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假设人工智能是归私人所有,那么人工智能的产出也应当是归私人的,但问题是这些产出是要进入公共领域的,谁会如此慷慨呢?假如不进入公共领域而是通过购买,但购买使用的财富又从何而来?要知道,当是时劳动都已经被智能所取代,人们是没有收入来源的;那么就再假设人工智能是归公共所有,其产出也归公共似乎是理所当然,但这儿最大的问题是,进入公共领域的产出会造成莫大租值消散,说白了就是严重的浪费,而且还涉及到一个问题,资源是有限的,当资源紧缺时,谁有动力去寻找更多的资源呢?
没有清晰的产权意味着没有激励,资源都进入公共领域意味着浪费和堕落,所以所谓的人工智能带来人类的解放和大同社会只会是个笑话。化用一下马克思的话:生产工具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还意味着资源的创造性变革和产权的重新分配。
作为一枚普罗大众,我们没必要对所谓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而展现太多的焦虑,毕竟天塌下来了有高个子顶着。不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们只需要过好当下,那所谓的时代潮流或英雄,自然会出来为我们带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