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美国和欧洲“脱钩”“去风险”的口号,部分西方企业正将其在华业务向印度、越南等国转移,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确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西方又有唱衰中国的声音传出,称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即将不保,经济增长的动能也将减弱。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中国决心融入全球经济开始,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再到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一过程中,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济体量也来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对如今的中国来说,依靠中低端领域的加工和代工模式发展经济已经不再适用,冲击高端研发和制造是必然选择。然而,近些年当中国朝着高端方向迈进的时候,深感第一位置受到威胁的美国坐不住了,与中国打起了贸易战和科技战。
迫于美国的压力,许多国际大厂不得不从中国迁出,或者减小在中国的业务规模。可即便如此,在美国打响贸易战5年后的今天,其针对中国的图谋并未完全得逞。不久前,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发文称,虽然西方希望由其他新兴国家取代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地位,但印度、越南和墨西哥这几个被视为有潜力的国家其实很难对中国形成挑战。西方开始调整全球供应链以来,中国内陆地区的出口额和增长速度都高于上述国家就是最好的证明。
数据显示,自2018年至今,中国内陆省市出口额增长达到94%,远高于同时期印度的41%、墨西哥的43%、越南的56%。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汉森据此表示,中国的产能优势十分明显,以至于世界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地缘政治、逆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重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近期中国沿海地区出口表现有所下滑,但内陆省份总体上还是呈现增长趋势。虽然内陆省份因为出口规模太小,对全国整体增速的拉动有限,可此消彼长之下,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均衡发展可能反而会因此受益。
回顾历史,沿海地区一直贸易出口的首选和第一线,可随着中欧班列、中老铁路、中吉乌铁路等陆上运输线路的开通,内陆地区同样可以在出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正是得益于此,在中美贸易额萎缩之际,中国和东盟、欧盟的贸易表现依旧坚挺,东盟和欧盟也成为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美国已经被他们甩在了身后。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对俄罗斯、中东、中亚等方向的出口也都稳步增长,外贸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
因此,从全球供应链的调整来看,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或多或少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可从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与中国的差距以及中国的外贸表现来看,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挑战的,就算中国想让出去,恐怕也没有国家能够接得住。唱衰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的声音,可以休矣。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