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作为太极拳第一大式,内涵如此丰富,确有无揽雀尾不太极之感!

上一节我们说了揽雀尾的具体练法,重点其实还是在这一节。下面我们说说揽雀尾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吴式太极拳套路中仅揽雀尾出现的次数就达到了10次,几乎占到整个套路式子的1/8,每次出现都要演练3遍,一套太极拳下来,演练遍数达到了30次之多。如此多的占比,足以说明揽雀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

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内家功夫的重要特征是什么?没错,练意不练力,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练习太极功夫的目的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防身自卫。太极拳作为一门特殊的武术门类,自然有它独特的修炼途径和方法,而这些独特的修炼途径和方法可以说在揽雀尾中得到了大部分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太极拳大师双手持剑,中国武术锻炼。

首先,手法上的圆弧形的运动轨迹加上身法的应用,使太极拳运动形式变化无穷。圆弧运动,是太极拳整个演练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太极拳里面的招式,几乎没有完全的直线运动。这与外家拳直线快速完全不同。正是因为这种圆弧形的运动形式,使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显得既缓慢又松柔。也就是说,太极拳慢练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这种圆弧运动的结果,太极拳练的是脚下有根,身上松柔,拳打卧牛之地,方寸之地显功夫,主要就是不太极圈的功夫发挥到极致。这种身似陀螺手如触角的运动形式,使太极拳脚似扎根,稳如泰山。

因为人为的这种圆弧的运动方式加上身法上下左右前后的变化,形成了立体的圆的运动形式,既相对延长了运动的轨迹,又增加了运动规迹的不确定性。慢,却是变化万千,周身有一动而引发全身。慢只是一种表面的慢,相对的慢,外慢其实内快,这就是太极拳的精妙之处。所以慢是太极拳圆弧运动的客观结果。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圆弧运动规迹,也同样增加了对手的运动规迹,同时,也更让对手难以摸清我们的劲路,使对手也很难快起来。正是立体的圆弧的运动形式, 使太极拳的粘连黏随的功夫得以实现。所谓“人不知我,我不知人”,正是揽雀尾这样的招式最终达到的主要目的。

揽雀尾的手法是一种富于变化的,包含阴阳变化特征的手法。正如云手中的手法一样, 手掌在胸前做划圈运动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进行俯掌与仰掌变化的过程。一个划圈过程,也伴随一次阴阳掌的变化。再加上左右手形成的阴阳互转,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慢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是,太极阴阳变化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变,是太极拳的基石。变,是太极拳功夫得以实现的基础。揽雀尾的变,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变化。

其次,以川字或丁字步法为基础形成的支撑八面而又灵活的身法特征,也在揽雀尾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吴式太极拳相比与杨式太极拳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川字步代替丁字步。川字步法灵活多变,而丁字步法不论在稳定性还是灵活性上,都相对要差一点。尤其在坐跨时,川子步后坐的幅度更大,更灵活,也更不容易伤到膝盖。

正是在川子步法的基础上,人体重心随着两掌的运动

而不断在两腿之间协调变换,从而体现了出太极拳在空间上有进有退,有上有下,有左有右的阴阳变化。有人把揽雀尾的特征说成是太极拳十三式的综合,捧、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对于十三式这种机械割裂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并不推崇。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并非十三式能够完全概括,而且远比十三式要复杂的多却又有条不紊的有机运动。

揽雀尾通过重心的移动和坐跨来实现身法前后左右的移动变化,通过膝关节的屈伸来实现身体上下方向的移动变化,使周身运动轨迹立体统一。再加上太极拳所要求的圆整松柔,节节贯穿的练习要领,揽雀尾使练习者的双手更接近于一对既灵活而又有弹性的触角,既能感受对手劲力的变化,也能通过阴阳变化来对对手的劲力进行化解和干预,使太极拳“粘连黏随”的功夫真正得以实现。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跟手上的这种功夫是密不可分的。而手上的功夫,是周身协调运动的结果。

所以揽雀尾的运动特征,正是太极拳运动形式的重要表现。揽雀尾所要达到的练习目的,是整个太极拳套路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轻灵柔顺,螺旋缠绕等技法也在揽雀尾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总之,揽雀尾作为太极拳中的重要招式,具有圆弧形的运动轨迹、以柔克刚的技法、劲力的缠绕感、轻灵柔顺的身法以及融合了多种技击方法等多项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揽雀尾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实用性的太极拳招式。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vx50YfkZSg5n3_5t1_V-e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