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混战,民不聊生,伟大平民思想家孟子横空出世,他曾经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国君能够采纳他的仁义思想。孟子是一位以民为本的思想家,他始终是站在人民大众这一边的。可以想见,他的思想并不被精英统治阶级所喜欢。但是儒家就是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孟子终其一生都在宣扬儒家的仁义思想。人们往往把“孔孟”并列相称,但其实和孔子不太一样的是,孟子特别强调“义”的思想,所以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说法。
《资治通鉴》里选取了几段孟子的故事,非常生动精彩。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这里孟子对魏惠王说教的就是“仁义”。趋利是人的本性,不用教人人都会。所以孟子强调要讲仁义。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魏国国君自从魏文侯开国以后,简直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魏襄王被孟子认定为“不似人君”。这里孟子跟魏襄王说教的是“不要嗜好杀人”。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老百姓天天当炮灰,只要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就是仁君了,人们就必然大力拥护他。老百姓渴望仁君就像干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这是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当时燕国子之乱国,齐国就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但是齐国也很残暴,杀了子之之后,又杀了燕王哙,还掳掠了大量燕国财富。本来一开始燕国百姓还以为齐国是仁义之师,是来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没想到齐国竟如此残暴,所以就又造反了。他们拥立燕国太子姬平即位,是为燕昭王。而齐国也害怕列国趁机攻打齐国,所以齐国军队只好无奈退出燕国。齐王反思说“吾甚惭于孟子”。结果齐国大臣陈贾却为齐王狡辩。孟子就讽刺陈贾,说“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像张仪、公孙衍这些个纵横家并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只是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遵循大道正义,并没有为老百姓谋幸福。
孟子虽然终其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思想家。千百年来,他的仁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魏惠王、齐宣王这些碌碌无为的君王还有谁记得,但“亚圣”孟子的思想却仍然照耀古今。
关注“学霸修炼宝典”,带你成为学霸,走向人生巅峰!
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面链接阅读:
资治通鉴故事19:子之乱燕与燕昭王的崛起
资治通鉴故事18:先讲利还是先讲义,这是个治国的根本问题
资治通鉴故事17:伐蜀还是伐韩?秦惠王的一次重大战略决策,一举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资治通鉴故事16:能够纳谏的典范——孟尝君和他爹靖郭君都能听得进正确意见
资治通鉴故事15:苏秦和张仪同学之间互相提携,纵横天下
…………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