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时代如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文领域的结合?2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的“诗,面对人工智能——2023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在徐家汇书院开幕,90岁尼日利亚诗人沃莱·索因卡获本届“金玉兰”诗歌大奖。开幕式上,数字虚拟人“诗诗”与主持人的互动,让读者重新审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
本届诗歌节是近年参与诗人人数最多、邀请国家范围最广的一届。来自美、法、意、波兰、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家的诗人代表与欧阳江河、陈先发等中国诗人代表参与。
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国际诗歌节艺术委员会主席赵丽宏宣读颁奖词——“沃菜·索因卡用与众不同的诗篇,建构了宏伟而幽邃的诗歌花园。他的诗歌,用饱蕴力量的文字,以真诚的态度,深刻的思想,以让人惊叹的意象和异想天开的念头,传达出人间的忧愁和爱,表达着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和平的向往。非洲的历史、风俗和文化,为他的诗歌提供了浩瀚的源泉和坚实的骨骼,在混沌的时刻,他的诗,如清澈的激流,如明亮的灯塔,如激动人心的鼓点,连接了大地和天空,沟通了过去和未来,给世界带来希望和光亮。”
1986年,索因卡因“因广阔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人生戏剧”成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改变了世界文学地图格局。2012年索因卡首次造访中国,时隔11年再来上海,他亲历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深感非洲和中国之间关系变得更加广泛深入。
语言艺术家刘家祯朗诵了索因卡诗作《人文颂》,蔡金萍朗诵了陈先发诗作《与清风书》。两首不同国度诗人创作于不同年代的作品,不约而同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深刻主题。
上海国际诗歌节自2016年创办,八年来累计邀集160多位世界各地诗人、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交流、研讨、座谈、见面会等系列活动达100多场次,现场受众超100万人次,辐射受众量高达千万级。
“这为促进中外文学相互认知与沟通搭建了平台,为创新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提供了契机,也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共享诗意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谈到,随着人工智能渗透到日常生活各方面,在不断深刻改变当下世界的同时,也为文学艺术创作创设了新的命题——艺术与人工智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共融共生,将激发无限创造的潜能;人工智能不能替代诗人和艺术家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但由于技术介入和赋能,创作者潜能将被极大激发。
业内期待,通过诗歌节活动和交流,以跨越中外、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让诗歌创作在技术新语境中的变化与发展这一主题能得到充分探讨。
为期四天的诗歌节,在静安区文化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思南书局诗歌店、静安区图书馆、普陀区万里街道、巴金故居、杨浦区蓝蕉·梦工坊等地,密集举办《上海文学》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首发式暨诗歌论坛、“诗歌创作面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研讨会、“诗,面对人工智能”朗诵会、“诗歌之光”读者见面会、“我心目中的一本好书”诗歌征集颁奖、“诗风万里”诗人进社区采风与交流,以及“极星焞耀,骊诗远方——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闭幕式”等。
“诗,面对人工智能”中外诗人论坛现场,《上海文学》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首发,刊物收录众多国际诗人作品及评论,体现上海与世界诗歌潮流和文学创作的精神衔接。论坛上,诗人们以丰富思考和个性化语言,生动回应并诠释了“诗歌是我们共同的母语”主旨,从文学创作角度积极呼应时代召唤,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与时俱进、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作者:许旸
文:许旸图:主办方编辑:王筱丽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