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造物主意图,倾听造物人心声
倘要给中国当下找一个可以在意识流上抽象,但在形象层面上又极为具体的词语,搜肠刮肚半天,我想到一个词——杂碎。因此,从时间向度上而论,我们谓之——杂碎时代
①
杂碎者,杂乱零碎也。
但这仅仅就字面的简单意指。
考其究竟,在1989年版的《辞海》中仍无“杂碎”, 可见,中国本土“杂碎”一词的流行,应当是最近十几年的事。
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在其《新大陆游记》一文中对杂碎馆的起源有详细的记述,应当是第一手资料。他做了统计,当时单是纽约就有三四百家杂碎馆,遍布全市,全美华人以杂碎馆为生的有三千多人,“每岁此业收入可数百万”。
梁启超还进一步说“然其所谓杂碎者,烹饪殊劣,中国人从无就食者”。由此可知,“杂碎”不是中国烹饪。也可知在1903年,中国本土不存在“杂碎”一词,否则梁启超必定会说明美国的“杂碎”,和广东或北京的“杂碎”有什么不同。
②
近年杂碎在中国的突然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
吃的方面而言,泛指动物的五脏六腑。吃货们皆知,这东西好吃,但易得三高及痛风之类的病。
杂碎的含义,在中国很多地方方言中,有骂人执拗、不听劝的意思,也有指一个人蛮横、不讲理的意思,还有说一个人做坏事、不近人情的意思。这是后话不在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范畴。
在互联网的认知世界里,说得好听叫碎片,难听的讲叫杂碎。故杂碎时代,乐于触及核心但又碎片地掌握之谓也。聪明却不深刻,有文化却无教养,好学但不能习是其主要特征。
杂碎者,跟博览群书并经天纬地的“杂家”是有其本质区别的。总好奇地想把窗户安装好,但总是以“一地玻璃”而告终,这叫杂碎;博采众长,却又能诸法归宗,这叫杂家。
③
最近有很多朋友向我诉苦,
“怎么好的文章没人读,而乱七八糟的东西却总是10万+呢?”
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跟吃杂碎一个心态,纵使知道后果,也无法阻止自己的欲望和猎奇。何况在一个貌似“百家争鸣”的时代呢?
当一群群娱乐戏子和不学无术的明星都在大谈特谈区块链为何物之际,我想真正的科学家就只有隐遁的份儿了。诚然,一个十足的、光怪陆离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杂碎时代也就成型了。
人性究竟是以贪嗔痴为第一驱动力的,但看那些一点“信息抗体”都还没有的人,却在手机上下载了几十个APP,并美其名曰——随时随地学习。
几个高调在玩知识付费游戏的名人天天叫嚷最强大脑的修行之道,表面上是很有道理的,但那有效的前提也应当只是“跟着他学学”罢了,因为他本人也是在学的状态。倘若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他所“灌输”的东西,时间一长,你顶多只记住他本人,其余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这好比一条河,他究竟是在上游。换句话说,如果他拉屎拉尿,你逆来顺受的同时还浑然不觉。
④
传道授业解惑,终究是在灵魂深处携手并进的事儿。因为从资讯到知识有几百里,从知识到理论有几千里,从理论到智慧有几万里。
我并非坚定的“精英主义者”,但也绝非“大众主义者”,尤其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倘若学习真的有那么多捷径,我想人类早已灭亡了,更何况我们多数是只“学”而不“习”者?
不懂自我教育也好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扎扎实实地从搞懂一门知识入手(文凭主义者除外),实在不行,可以跟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良师,并实实在在地去研究其学习方式与行为态度。至少,不要人云亦云。一个人,终究是要靠你的作品与真正的荣誉来安身立命的。
杂碎虽说好吃,但也总是疑难杂症的温床!
———— End ————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