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点库存也挺好
供应商和品类的功课做完,采购企业也可以适当地做些库存,这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有效的防断供手段。库存有很多缺点,如占用企业资金,需要投入场地和人员,存在保存风险,存在呆滞风险,这些都是库存的问题。但对比其他方式,只有将需要的元器件实打实地存在企业自己仓库里,才是能够百分百保证供应的方式。所以,保有适当的库存,也是防止断供的重要手段。
当然,这里的关键词是‘适当’,库存当然是越多越全,保障的能力就越强,但是占用的企业成本却太高了。因此,采购企业的库存应该是经过仔细计算的,在一定的周期内保障基本生产使用的。有给予供应链履约时间的常备周转库存,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安全库存,这两者的数量要计算好,尽量不要出现第三类的呆滞库存。
(五)信息!信息!
信息是供应链中需求传递的媒介,要保持其准确性和及时性,这是消除牛鞭效应的最佳方法之一。而保证这种准确性和及时性最优解,就是在合作伙伴间建立信息化的能力,使订单信息以系统信息的形式,在供应链上下游间传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需求被放大或缩小。
牛鞭效应是造成元器件供应能力不断起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除地缘政治、自然灾害、全球性传染病等突发因素之外,造成短缺的最大问题。通过信息化建设,上下游信息同步及时准确,需求从头到尾地不作修饰,牛鞭效应的影响自然降低。厂家不必为了过度生产的产品无法销售而焦虑,买家也不必为迟迟买不到元器件而发愁。这就是供应链中信息化的重要性,在前面的文章里有专门一篇讲了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里往前翻。
(六)信息!信息!(二)
信息二和信息一不同,这里代表的是真正的信息。是在行业中上游的供应信息,一直到原材料层面的供应信息。以及下游的销售信息,一直到成品电子产品的销售信息。从这两个信息内,企业可以快速地分析出市场的需求情况,从而判断出哪些品类元器件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再根据商品的供应信息,判断有较大变化的元器件品类,其上游原材料是否有充足的备货供应,是否有断供的风险。
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不断地丰富企业的采购计划,备货计划等。使其更接近市场的真实反应,起到防风险的作用。
此外,供应地周边的政治局势,经济情况,以及自然灾害等信息,也是采购企业需要收集和分析的,对供应链的风险做好提前预判。尤其是一些规律性的情况,要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如季候性的台风天气,经常会造成经过区域的暴雨强风,造成工厂停工,对于产品的供应,造成一定的影响。
(七)把关键品类变成自有
对于采购企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品类,对其供应商,最好是原生产厂,采取参股控制的形式,把其纳入企业自身的体系内。这样在商品的供应上,内部需求的满足,会在资源上有一定的话语权,让厂家或供应商对自己的参股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倾斜。
这是标准的树形供应链结构,企业通过内部资源解决供应问题,在上世纪的美国汽车企业中被广泛应用。这种供应链建设方式,会加重供应链的资产,产生大量管理成本,并为企业带来多重风险。在当代社会,经济开放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可合作的供应商就越广,企业没必要将所有需求,放在自营上。因此这样的树状结构,似乎是越来越不受欢迎。但这种方式,也确实增加了保障的能力,企业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八)风险来了!
风险的到来,不一定会有预兆,很多时候即便是做再详细的数据分析,做再丰厚的准备,也难以做到万无一失的百分之百保障。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设立风险应对机制,在风险真的来了的时候,采购企业可以依据应对机制做出快速反应,降低企业损失。这也是供应链稳定性中的重要一环。
风险应对机制首先要做的是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级的目的是为了匹配不同的领导层级,以便调动不同的资源来应对风险。在风险应对机制中,需要明确地给出评定标准,让风险识别者可以准确地判断出风险等级,以及需要上报的领导层级。对于风险分级的评定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定。
1、预估造成的经济损失,设定范围值,不同的损失金额,对应不同的等级权重。
2、预估造成的品牌损失,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轻微到严重,设置不同的等级权重。一般情况下,品牌损失的权重等级要对比其他损失类型的权重等级高,因为品牌损失是最难计算和挽回的。一旦产生品牌损失风险,企业就要予以高度重视。
3、预估造成的合作损失,也就是供应链风险,对于和下游客户之间的合作会产生影响。
4、预估造成的其他损失,这里可以依据企业情况,设置不同的标准。可以是多条,尽量丰富地明确在风险应对机制内。
例如,由于某项物料的缺失,会造成生产延误,对于某笔订单的履约效率产生影响,如不处理,最终会在客户的履约KPI记录中,被扣除相应的分数,并受到一定的罚款处罚。这样的风险被识别出来后,发现主要涉及到的是经济损失风险和合作风险,那么就可以依照预估的损失,如罚款是多少钱,KPI扣分是多少,对于双方的合作影响有多大等等。来判断风险等级。
有了风险等级的划分,就要有相对应的负责人、应对策略和处置方案。针对不同层级的风险,可以匹配对应的负责层级。如五级风险(轻微风险),可以设置对应层级为经理级,四级风险(轻度风险)可以设置为总监级,三级风险(中度风险)对应的层级为供应链负责人,二级风险(重大风险)对应的层级为总经理级,一级风险(特重大风险)对应层级为董事会。
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判断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轻微的,判断为五级风险,那么上报处置人为经理级。就可以由销售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等来组织方案予以处理。
除此之外,每一个层级的风险,也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处置预案,让处置人能够快速地组建团队,生成方案。
仍以上面例子为例,风险处置人确定为销售经理,方案为和客户沟通实际情况,获得客户谅解,并给予客户生产计划及履约计划的承诺。在这里,处置人是销售经理,但其需要组织采购经理明确采购计划,生产经理明确生产计划,物流经理明确物流计划。这样的多个计划,才能组合成给予客户的生产及履约方案,才是这个风险的处置方案。那么在风险应对机制中,就要明确规则,处置人有权限紧急组建团队,要求团队配合给出方案。
风险应对机制是供应链稳定性最后的一道凭仗,对于高风险行业的供应链,是必须要建立起来的机制,而且,必须清晰可靠。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