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发现,医院竟然可免费挂 " 机器人智能医生 " 的号,上传眼部图像,很快诊断报告、治疗建议就可打印出来。
这部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发的医疗人工智能机器人(CC-Cruiser),通过模拟人脑,已对中山眼科中心 1000 多例临床资源和图片进行了分析和深度学习,专业知识已达到该院 15 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水平,目前的诊断准确率可以 93% 以上。
2017年5月4日下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开启“眼科人工智能诊疗”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南方日报等20多家媒体到场。
▲眼科人工智能诊疗发布会现场
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兼眼科医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林晓峰教授主持发布会,人工智能诊疗团队负责人林浩添教授介绍了“眼科人工智能诊疗”的开展情况并接受了媒体采访。
▲眼科人工智能诊疗团队合影
机器人相当于15年资深教授水平
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中心教授、广东青联委员林浩添教授介绍说,去年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中山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 "CC-Cruiser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智能平台 "。
该人工智能程序模拟人脑,对大量的先天性白内障图片进行分析和深度学习,不断反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将该程序嵌入到云平台后,通过云平台上传图片,即可获得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该原创论文今年2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作为封面文章(封面故事:前途远大的机器学习)发表,并作为该期精选新闻。
基于这一人工智能平台,中山眼科中心于去年 4 月开启 " 眼科人工智能诊疗 ",由人工智能云平台辅助临床医师进行诊疗。在人工智能门诊就诊的患者,除接受常规诊疗外,其检查数据即时同步到 CC-Cruiser 云平台,同时享受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提供的 “专家级”诊疗。
在测试中,拿了 300 例病患资料考机器人,“我们发现 CC-Cruiser 经验已达 15 年以上资深眼科专家的水平,诊断准确率达 93%。"林浩添教授说。
据了解,目前机器人智能接诊还处于研发阶段,所以报告结果还会与眼科医师建议结合分析。如果机器人的诊断结果与专家意见不一致怎么办?林浩添回应:" 试行阶段发现,机器人一般不会漏诊,但有可能会过度诊疗,因此当诊断报告与专家意见不一致,会请3名专家会诊再出具诊断报告。"
可以24小时不停诊,几分钟出报告
通过训练机器人进行智能接诊,不仅技术达到专家水准,还可以 24 小时不停歇出诊,几分钟即可出报告," 这能大大解放医生,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并能使专家能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疑难杂症。" 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晓峰教授说。
目前我国医学专家多集中在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难以覆盖乡镇和社区。先天性白内障等疑难复杂眼病,往往需要该领域专家才能准确诊治。由于基层医生缺乏经验,不少患者耽误手术时间令人遗憾。
网络通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优质医疗资源的拓展和辐射成为可能。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白内障中心陈伟蓉教授还表示,机器人智能接诊还能 " 举目千里 ",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省区的上百家医院已与中山眼科中心合作,基层只需要一台裂隙灯、一台智能手机以及够快的网速,就能将眼底图像上传给机器人来智能诊断。
每天,大量眼科检查数据上传云平台请求专家协助诊断。在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病例以及图像数据将首先通过人工智能程序进行初审,再由专家复核,效率将提升 70% 以上,极大提高专家协诊效率。
林浩添教授表示,未来1年,诊疗范围将由白内障扩大到其它眼科普通常见病,如:角膜病、眼底病、眼肿瘤、神经眼病等。
机器人助力医改,探索诊疗新模式
优秀专科医疗人才紧缺和培养周期长、分布不均、覆盖面窄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医改主要瓶颈。三甲医院医生超负荷工作,基层医生的工作量却严重不饱和,这是我国现有医疗困境的真实写照。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整合区域的医疗数据,辅助基层眼科医生进行诊断,为迅速提升基层医院的眼病诊疗水平提供新策略。
我国目前3万多基层眼科医生,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广应用后,诊疗水平有望得到迅速提升,变身“超级医生”。
同时,“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技术工程中心”拟在基层医生资源匮乏的地区,长期派出“专家级”的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驻守,以提高和保障这些地区的眼科基础医疗水平。中山眼科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医、教、研、防一体的架构优势,以开设眼科人工智能门诊为契机,推动诊疗模式的改革,为优质医疗资源的拓展和辐射提供了新思路。
赵钢教授谈人工智能,下期再会。
领创医学大脑,引领你走近AI
点击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