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这样一条新闻:
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表示,他经常通过某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都在380元-400元。偶然一次,他从前台得知酒店淡季的价格只要300元左右。他再用朋友的账号查询,结果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查,还是380元。
这位廖师傅震惊了,原来自己一直在被宰。
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后,没想到炸出了更多。
“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
“我的消费比较高,我老公消费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
也就是从这次新闻,我学会了一个词,叫: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会根据用户的购物行为、消费习惯等,判断用户对价格是否敏感,然后再来搞差别定价。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对技术科技有着一种迷信的信任,但想不到的是,在这信任的背后,却是被坑的愚蠢和无奈。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技术的一种“作恶”?
然后我仔细想了想,发现技术“作恶”的例子还真不少。
1.
有些平台在审核合作者资质的时候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一些无良的企业商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最终,受伤的是我们消费者。
2.
很多内容制造者,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无底线,甚至靠打擦边球来吸人眼球。
生产了那么多有害的文字垃圾。
3.
山寨成风,抄袭成瘾。只要有一家出了某个流行的爆款玩法,所有人就马上一起上了。
4.
用户数据不脱敏,很多时候甚至卖给了一些不怀好意的人。
5.
搞捆绑套餐销售,也很过分。
不知道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
欢迎吐槽分享。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