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了网友自述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这位网友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偶然一次,他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大家互相交流之后才发现,大数据“杀熟”的触手,早已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可谓无所不包。
“杀熟”较多的情况还有预订机票和用打车软件打车。
在针对预订机票被“杀熟”的讨论中,一位网友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购买机票,是B平台最高一级的钻石会员,而他的夫人只是最低一级的普通会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同一时间的同一航班,用他夫人的账户预订要比用他自己的账户便宜几百元,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杀熟”了。
在针对用打车软件被“杀熟”的讨论中,一位网友预约了普通网约车,结果来了七座商务车。软件发了短信解释,由于普通型网约车紧张,将白金卡用户免费升级到商务车,依旧按普通型收费。结果,到家后发现扣了约300元,翻开打车记录,仍然按照升级后的七座商务车价格收费。
为什么会在机票,酒店,用车上出现问题?
这些企业利用大数据收集信息,得以最大化自己的产品推广。通过平台定义消费者使用频次和能力。信息垄断和不透明性有利于企业获得收益。消费者在不公平的消费环境下消费,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而企业依然是目前大数据的最大受益者。
消费者如果想要规避这种大数据“杀熟”,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回归到传统的货比三家。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