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研究机构预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万亿级蓝海市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大好,但目前仍未能有厂商实现批量生产,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难在哪里?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曾在招股书中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仍然有限,制造成本仍然较高,商业化水平不足,导致了公司盈利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指出,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较高,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投入,且人形机器人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规模效应尚未体现;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投入较高,这无形中增加了人形机器人的隐性成本。
“关节大约占到60%~70%的制造成本,一个关节就是一个电机,例如一只手能用到20多个关节。”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范永告诉记者。
高昂的制造成本决定了售价颇贵,这显然是摆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第一道难关。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场景走上商业化场景,需要产业场景中不断产生的训练数据,而这些训练数据采集获取难度大,是当下行业普遍提及的另一大难题。
由此可见,率先取得成本突破的企业,或将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跑在前列。
今年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表示,Optimus机器人将以每台约1万美元的成本生产,并以2万美元的价格投放市场。
“目前优宝特人形机器人所用关节均为自研自产,所以相对于需要采购关节的公司来说,优宝特的成本可控”,范永补充道,“同时,后期如若实现量产,也将带动成本进一步下降。未来,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售价或能降至几万块钱。”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都亚男)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