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西南石油大学:郭建春-深层页岩压裂多级裂缝内支撑剂运移与分布规律

深层页岩天然裂缝与层理缝发育,经体积改造后易形成“主缝+支缝+次微缝”的多级裂缝结构,但受高垂向应力和高水平应力差条件的影响,深层页岩压裂裂缝开度极窄且主次缝开度差异较大。为了明确多级裂缝内支撑剂运移机制与分布规律,搭建了大型可视化支撑剂输送实验系统,研究了泵注排量、液体黏度、支撑剂粒径、支撑剂浓度、裂缝特征参数对支撑剂运移与分布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水电相似原理计算了裂缝整体导流能力并开展了评价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缝内支撑剂存在多种堆积模式,其形成由流体对支撑剂的携带能力决定;支撑剂分流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增大排量与减小支撑剂粒径均可提高分流效率;多级裂缝内,增大排量与压裂液黏度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支撑剂非均匀分布,但裂缝导流能力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综合支撑剂分流结果与多级裂缝内支撑剂分布规律,推荐坚持“大排量+低黏度”泵注思想,以保证大粒径支撑剂占比,适当混合小粒径支撑剂,构建“近井区高导流+远井区有支撑”的高导流裂缝体。

结论认为,基于含多级裂缝的大型可视化支撑剂输送实验系统,全面系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多级裂缝内支撑剂运移与堆积的模式,研究成果可为深层页岩压裂泵注工艺参数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结论与展望

针对深层页岩压裂,搭建多级裂缝支撑剂输送实验系统,开展缝内支撑剂运移与分布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垂直缝内,增大泵注排量与液体黏度、减小支撑剂粒径均减弱支撑剂沉降趋势,增加了支撑剂运移能力,促使支撑剂从主缝/支缝双推移模式朝双叠层模式转换。

2)水平缝内支撑剂堆积模式较垂直缝内不同且存在两种典型模式,增大泵注排量与减小支撑剂粒径使得支撑剂从“点—片—面”模式朝“点—条—片—面”模式转换。

3)支撑剂在裂缝交互处分流效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泵注排量与分流效率呈正相关,支撑剂粒径与分流效率呈负相关,增大液体黏度,分流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存在最优黏度范围。

4)增大排量、增大液体黏度均有利于推动支撑剂进入二级次缝,缝内支撑剂分布均匀程度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先增大后减小。5)综合裂缝导流能力与支撑剂均匀分布程度,工程上应坚持大排量低黏度携砂思想,保证大粒径支撑剂占比,在70/140目石英砂基础上混合小粒径支撑剂,以构建“近井区高导流+远井区有支撑”的高导流裂缝体。

引用本文

郭建春,唐堂,张涛,周航宇,刘彧轩,李明峰,杨若愚.深层页岩压裂多级裂缝内支撑剂运移与分布规律[J].天然气工业,2024,44(07):1-11.DOI:10.3787/j.issn. 100 0-0976.2024.07. 001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5AQhWPOFNM9oKb1bqreG2j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