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詹庆明:模型将在大数据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市数据派导读

派姐专访詹庆明教授,聊聊: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背景的他,留学回国工作后,为什么又读了城市规划专业?

城乡规划新技术领域都走过了哪些发展阶段?

数字城市跟大数据城市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作为第一届城垣杯模型大赛的专家评委,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作品?

对于第二届城垣杯模型大赛的参赛者,他有哪些建议?

目前模型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什么样的模型是一个好的模型?

规划决策支持模型未来的行业前景如何?

城市越来越复杂,给模型带来了哪些机遇或挑战?

高校、学生、规划师应如何应对新时代的转变,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新技术对人才的需求?

.......

作为城乡规划新技术领域的专家,詹教授如何解答这些问题?更多精彩观点,尽在完整版视频

城乡规划新技术大咖

詹庆明

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武汉大学数字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大学人居环境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派姐专访詹庆明

完整版视频

部分精彩观点剧透

为何从摄影测量遥感转到城市规划?

派姐:您本来是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背景的,荷兰求学回国后读了城市规划,对比单纯城市规划专业人士,复合的专业背景给您理解城市和做规划带来了什么样的新视野或者技术辅助?

詹庆明:我毕业设计已开始做城市研究了,当时我的导师也希望我往城市应用和规划这方面转,又学了国内的城市规划。之后知道用户的需求了,知道规划做什么了,再用信息化来解决规划问题。摄影测量与遥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使用技术的基础。因为学测绘的话,数学和计算机要好,要善于用图形图像以及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传统规划比较讲究视觉效果,如果能把这两个融合到一起,既有美学的体量的色彩的,又有理性的定量的科学分析,这样是比较好的。

关于规划新技术发展历程、

数字城市、大数据城市规划

派姐:作为城乡规划新技术领域的专家,能介绍下新技术都走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吗?数字城市跟大数据城市规划两个概念有什么关系?

詹庆明:新技术在规划中应用,历史也至少有30年了。从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是“甩图板”的十年,用cad辅助规划设计。95年到05年是规划办公自动化的十年。05年到15年,是数字规划的十年。15年之后,数字城市往智慧城市转移。我认为数字城市跟大数据是一体的。大数据在时间、分辨率上有大大的提高。它还是要落在比如GIS这样的数字城市基础框架上,要云平台来支撑,也是在数字城市的框架基础上往外延伸,这两个只是发展阶段不同,内涵不同,但用的很多原理、方法、技术有一定连续性。

对第一届城垣杯大赛记忆犹新

派姐:为了推动模型的应用,在2017年由新技术应用委员会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了第一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您作为第一届的专家评委参加了大赛,看到去年提交的这么多成果,您个人感觉如何?

詹庆明:我还是很兴奋的,因为去年参赛的有偏建筑类的规划,有偏地理类的规划,偏数字化的规化,所以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选题也多样化,而且青年学者还是敢想敢做的,我觉得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尽管现在做到这个程度或解决问题的难度还是相对浅显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好的苗头,因为有些事情不是一步到位的,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而且有更好的数据和计算环境,假以时日我觉得将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派姐:在去年提交的作品和选题方向中,您对哪些作品印象特别深刻?

詹庆明:我觉得有几个还是不错的,比如说分析北京发展模式的一些模型,还有跟我做的有点像的城市风道模型、利用大数据来掌握人的空间活动规律的模型、用模型来评价街道的品质,分析人的日常生活圈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一些切入点,有数据支撑,也有空间和时空关系的分析,有助于规划师对城市的活动规律的把握,更好的认知它,才能拿出更好的方案出来。

派姐:从第一届大赛的竞赛成果来看,目前模型技术的应用以及它在行业当中的发展大概是处于什么样的一个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詹庆明:参加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学生,包括一些研究生,还有规划院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有动力有勇气来尝试,我觉得是个好现象。由于他们的背景,对城市的研究、观察、理解较为初步,所以要拿出很有深度的一些成果的话,有一定难度。我觉得随着他们对规划界的渗透和努力,将来会有更多的深层次的成果,当然这有一个发展过程。

如果有更多的比较有经验的规划师或者学者介入,可以把问题钻研的更深一点,用的模型可能也更复杂一点,用的更多的数据可以面对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研究,我想那个是应该是下一阶段要大家一起努力的目标。

给第二届城垣杯参赛者们的“秘笈”

派姐:您是第一届及今年第二届城垣杯大赛的专家评委,根据您去年的经验,能不能给今年的参赛者提供一些建议?您觉得什么样的模型是一个好的模型?

詹庆明:第一个建议是我希望大家关注现实问题,模型不是拿来看的,也不是拿来秀的,希望这个模型能够解决一点问题,哪怕不能百分之百把某个问题解决了,也不希望说能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次性解决,但是我们只要面对一些真实的问题,面对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相对取得了进步,就给落到实地。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大家可以做一点比较炫一点的,或者能够吸引眼球的,这也是可以的,但是我更多的希望大家做的更实一点,更深一点,可以是一个更长远更大一点的目标。

规划决策支持模型的发展前景如何?

派姐:您认为规划决策支持模型在规划行业里面未来的前景是怎么样?

詹庆明:以后的规划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特别是现的规划行业在做很多的调整,包括空间规划,如何优化、如何更协调地去发展,这里就有很多的矛盾冲突需要协调。更多的约束条件需要更复杂的角度去看,那么这些对模型自然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那要把各种需求、限制条件考虑在内,从而来优化空间,使空间更有效率,更有秩序,更有效果的发展,这个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以前我们只关注的一些局部的目标,以后关注更全面的发展目标。

派姐:现在城市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能拿到的信息或者是数据也越来越多源,这既是一种机遇,它可能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它可能给模型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或者增加复杂性,您怎么看待这种复杂性给模型带来的机遇或挑战?

詹庆明:参与做模型的人需要很聪明地去拿捏,并不是把数据丢给模型让它去做,就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你要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梳理,哪些问题哪些数据适合模型来做,哪些事情需要人来做判断,这样来做分工。你要真的把一些复杂的东西丢给一个模型,模型做得越来越复杂,最后谁也搞不明白到底里面的机制是什么,这个答案结果是不是最优化的,敢不敢用,好不好用都不知道,那这模型就被悬挂起来了,变得很有神秘感,不见得会被直接采纳或者使用。

反而把模型做的比较透明一点,简易,让人好理解,这样的话该由模型做的由模型做,该由人来判断的由人来判断,这样组合起来才是我觉得是更好的一个。我们不能指望把所有的决定都让机器来做,帮我们做,但是我们也不是说为了人守住我们自己的饭碗,一概拒绝用机器模型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两个应该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我觉得可以达到一种双赢。

国外VS国内,新技术有什么差别?

派姐:您先后访问过国外著名的大学,包括邓迪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伦敦大学,拜访过规划大师Peter Hall教授、爵士,英国院士城市规划信息化大师Michael Batty教授、爵士,在您看来国外的新技术应用和国内相比,有什么样的差别?

詹庆明:国际上这些学者的探索,更强调在学术上的创新。比如说能够申请国家的基金,有些创新的真实的实验,就是他这个有意义能解决问题,然后成果能够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去发表,这个是他们的一个价值取向。

那国内的研究更强调的是落地应用,除了技术方法很高深很高精尖以外,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国内的规划和城市碰到的问题比国外还要复杂,因为我们城市更大,人口更多,发展速度更快,面临的复杂性比他们要大很多。比如国外很多用简单一个模型能够解决问题,到了中国就不灵了。所以很多国外的一些现成的算法或者方法到国内还要经过改造和深化,才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的问题。另外很多国外的学者现在也在研究中国的问题,觉得很有挑战性,做出来的效果会觉得更有说服力。所以现在我们跟国外的合作也是在加强这方面,把学者带进来研究复杂的问题。

面对新时代,规划人如何提前规划?

派姐: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您认为现在的规划专业教育体系能否满足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呢?

詹庆明: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转型的过程中,现在整个行业受到各种机遇,也受到各种压力和挑战。机遇是指尽管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还没有结束,我觉得未来还有30年到50年的比较高速的发展期。但是后30年跟前30年的发展节奏,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很大不同。前30年更多讲究的是效率、速度,是粗放型的,后30年应该是更精细的、更精准的,速度更慢但是要求会更高,更复杂,要提出的解决方案更需要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所以对我们的压力会更大,因为现在追求的不是速度了,是效益质量,就不可回避要面对很多复杂的问题。那么怎么去梳理问题,需要更多的数据、模型、方法、技术来面对复杂的问题。

派姐:对于高校的教育跟规划专业的学生这两方,您有没有一些建议?

詹庆明:我感觉现有的规划教育模式、教学计划,不是很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当然各个学校也都在反思和调整,因为现在的构架是有历史渊源的,按赵燕菁老师的说法,现在的培养模式比较适合增量型规划的需求,但慢慢转入存量型规划了,就会有很多不适应,这是时代的转变带来的不适应。以前比较强调的是美学的、设计的,现在纳入到更广泛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应该把视野进一步拓宽,在新的框架下来构建学科体系,包括一些新的技术方法、要素补充进来。当然这有个过程,我希望各个学校都可以拿出自己的特色,从不同角度去探索这方面技术、方法、思路,我觉得还有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可以带动学科更好的发展。

派姐:除了学生群体,对于一线的从业人员规划师,如果他们要更多的应用模型,您觉得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对于规划设计机构而言,在人才储备和团队搭建上需要哪些专业背景的?

詹庆明:对已经适应了原有的发展模式的规划师和机构,可能面临三条路,一种重新把新的发展方向明确出来,对原有的人手、知识结构、设备等各方面做积极的调整,来适应新的需求,会有更大广阔的天地,有更多的任务和规划的种类可以去承接,这是一个做加法的做法。

另外一个就是补短板的做法,缺哪个补哪个,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小的调整、小的补充来适应现有的发展,这一种也能生存,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格局会小一点。

还有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一种方式,就是抗拒新的变化,也不做适应的调整,也不去补充一些新的人才需求,将来有可能就面临被淘汰了。因为将来的需求和规划的类型和内容会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适应的话,将来会有生存的问题。但我希望行业不至于大面积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个别的会有这样的情况。年轻的学生应该早做谋划,既要做好将来城市的规划,也要考虑到职业和人生的规划,提前做好布局。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20G0BCYF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