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来听充数的竽
致
席
中
的
观
众
时代
睡前半坐在床上写日志,中性笔没水儿了,爬起来去书房找了支替芯。换上后觉得自己很怪:现在中性笔大抵是一次性消费品,用完了整支扔掉换新的,使用替芯可以说很过时了。
标题
1
其实写纸质日记可以说也很过时了。智能终端普及的时代,我们有各种App替代品:首先有博客,懒得写了后来有微博、说说、朋友圈;文本越来越少,一堆照片视频,配一点注释+定位,构成鲜活的事件。朋友凑过来看了一眼日记本,问我考不考虑用“线上日记”。也许早晚会用吧,其实早已是坚持不了每天日志了,往往是有事儿才写,或者苦思冥想一连补完过去十天半个月——讽刺的是,往往要借助手机相册、动态来回忆发生了啥——这么看来坚持纸质日记已经很有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意义,为了某种仪式感:自以为还没有随着时代的浮躁而随波逐流。
标题
2
朋友圈见过几篇热销文章,讲人应该顺“势”而为,不要违背时代。那么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又该何去何从。我们习惯于快餐,从入口的到入眼的。不在意它的生产过程、配料表,能赶紧送上来,好吃就可以了。一夜之间火起来的“喜茶”,能有上百人排队;快手抖音上无数版本的社会摇,反复的几个特效几首背景音乐配上手机拍出来歪歪斜斜的视频,能换来几十万点击率。甭管啥意义,好像跟着摇起来就对了。
标题
3
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大概是很顺势而为的。您喜欢啥我就提供啥,想和美女互动,我们就工厂化生产女主播;想即时网游,我们就古今中外名人大乱斗;想看土味视频,就接地气儿的让您全民自媒体。实在猜不透您想要的,我悄悄记录您的浏览习惯,定制化推送相关内容,这叫“人工智能”。
标题
4
十年前的非主流们还健在的话,想必会如鱼得水吧。曾经是撅猪嘴暗黑画风扮可爱,往往还被鄙夷为“非主流”;现在画个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开开直播扮可爱,可是能捧成正儿八经的全民女神哦。“颜值即正义”,只要有颜、敢作,甭管三观正不正,照样被捧得发烫。于是看看人家名利双丰收,觉得自己也差不哪儿去,当然是赶紧下载App注册账号,别人发啥我发啥,加入浩浩荡荡的自媒体大军,生产着大同小异的自拍、恶搞、炫富、晒娃视频。这些个热门短视频,搁十年前恐怕是不会太受待见的,没准儿还被当成神经病。虽然和移动互联网网速、手机像素的大幅提升有关,然而这些粗制滥造或低俗直白的新媒体作品能得到热捧,实在很像《娱乐至死》中描绘的时代。
标题
5
希特勒说:不需要青年人有判断力和批判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车,美丽的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以及对同伴的竞争意识就行了。剥夺年轻人的思考力,根治他们服从领导者的命令的服从心才是上策。让他们对批判国家、社会和指导者保持一种动物般的原始憎恶。让他们坚信那是少数派和异端者的罪恶。让他们都有同样的想法。让他们认为想法和大家不一样的人就是国家的敌人。
标题
6
在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种新媒体App的影响下,人们不仅是不会思考的,并且是不会记忆的,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每天乐此不疲地刷知乎、微博、ins、公众号、小视频,过得很充实,隔天想想,提炼出了多少信息?甚至还能否记起看过什么。
既然屏幕上哪些热门,哪些就更可能被热捧。我们连点餐的思考都省了,快餐送来什么,就爱吃什么。那么…谁控制了这些新媒体,是不是就引领了我们的新风尚?
不与时俱进者,终为时代所弃。如果这是个快活又不需要思考的时代,我们又谁为谁抛弃呢?
End
无畏的太阳
充数的竽
第一个模板。
Fancy&Fantacy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