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知识的盲点和盲维

我至今还记得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课,数学老师提问,石油能够用来干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当汽车燃料、当轮船燃料……我说可以制造塑料袋,全班哄堂大笑,数学老师以为我又在捣乱,用严厉的眼神看着我,但是大约0.618秒钟之后,好像恍然大悟的样子,笑着点了点头。“石油能制造塑料袋”这个答案是我之前在科普杂志上看来的,直到上到高中化学,我才真正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儿。

你看,当你在自己的认知体系内做出完全合理的事情,说出完全合理的话语,别人嘲笑或攻击你,他们并非出于恶意,只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边界过于狭窄,更严重是因为他们的认知维度没有你高,说白了,是因为无知和愚蠢。

读高一的时候,虽然我成绩很烂,但是我在琢磨一个问题,570分和600分的差距在哪里?300分也600分的差距又在哪里?就像我小时候没事儿喜欢琢磨清华北大和普通大学的区别在哪里一样。

那时候,我得出一个浅显的结论,570分和600分的区别在于知识点的疏漏,300分和600分的区别在于知识面的空缺。

前天,和菜头说他想出了“羊羊羊大猜想”的答案。这使我想起了前面说的两件事儿。

羊羊羊猜想的主要内容是:有了方便快捷的手机、电脑和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在线影像资料库,人们为什么还需要劳心费力地去背诵和记忆呢?

和菜头说:有一天,他偶然想起中国晋朝人好像有学驴叫的习惯。但是不记得具体是谁,于是上网搜索。

他找到了想要的答案,羊羊羊大猜想救了他。

但是之后,和菜头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对哲学、历史或者计算机编程——任何一门学科一无所知,此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学习,乃至达到一定专门程度么?我的看法是有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几近于零。

因为他根本没有这种学习的需要,而且构成他理解自己生活和周围世界的那一部分知识,不足以支撑他熬过初学者最早的那个阶段。

如果和菜头没有对晋朝人的精神风貌的基本认知,他怎么会知道上网搜索晋朝人学驴叫这件事儿?这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我记得小时候,我妈经常带我去书店逛,她的想法很简单:培养出一个将来能赚大钱的儿子,以后就能少种几年地,让儿子带她享福。这算计,比大多数农村妇女聪明多了!别的农村妇女整天就知道吹牛逼,说自己儿子多聪明,没人教就会偷他爷爷的旱烟袋抽……我妈从来不拿这样的事情跟他们攀比,因为我长得太帅,漂亮的不像实力派,根本不需要其他附加值。实际上他们家儿子偷旱烟袋这事儿都是我教的。

说回正题。当时我很喜欢科普类别的书,新华书局有一套《开心辞典》,一套就有几大箱子,我特别想搬回家慢慢读,但是一看价钱,得卖好几亩地的麦子才买得到,于是作罢。但是我只要去书店,都要围着那箱子转来转去。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一个箱子得装多少书啊?这么多书,怎么读得完?一个书店得装多少书啊,这么多书,怎么读得完?……

越想我越觉得不对劲,打那天开始,我在学校就不好好学习,因为我知道学不完。就像很多打工仔安慰自己说“钱挣不完”一样。

前天看到和菜头的思考,我再次回想起来这个问题。根据这些年的阅历,我得出了一个更深入的结论。

知识是一定是学不完的,每个人都会有知识盲点。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见识面广,有些人粗鄙浅陋?因为他们的维度不同。也就是说,“知识盲点”对一个人没多大影响,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知识盲维”。

换句话说,每个领域的知识,你只需要懂那么一点,你的认知都不会偏差得太离谱。即便有不懂的知识点,搜索工具放在那里,你都可以现查现用。但是如果你存在知识盲维,你跟和菜头用一样的搜索工具,但是你永远不知道查“晋朝人学驴叫”这件事儿。因为你们压根儿不在同一个维度,即便告诉你有这么一件事儿,你也会用你们农村方言说“学驴叫?木意思”。同时,和菜头在你眼里变成一个傻逼的形象,因为他没事儿查“学驴叫”嘛!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从数学老师的反应来看,她并不知道石油制造塑料袋这件事儿,但是她的反应不是像那些小学生一样真诚的无知和认真的愚蠢,而是一瞬间明白过来。这就是认知维度不同所造成的对知识盲点态度上的差异。

再回到300分和600分那个例子,读同样的书,有人考300分,有人考600分,很有可能也是认知维度的差异。

我再举两个例子:

两农民坐一起聊天,

一农民吹牛:我见过皇帝的金銮殿。

另一农民问:金銮殿长啥样?

第一个农民答:金銮殿可厉害了,

左边一个油条铺子,右边一个烧饼铺子,

皇帝想下来吃哪个就吃哪个,

吃完都不给钱的。

一拾粪的在旁边听见了,说:

特么的,我要是当了皇帝,

拾粪的叉子得是金的,

而且路两边的粪都归我一个人捡。

打倒四人帮后民间也有这样的笑话。

说江青这个老婆娘,真不是东西,

床头放一个红糖罐子,床尾放一个白糖罐子,

夜里起来都吃,真是太腐败了。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乡下的牛逼少年,即便考分与城里的同学相当,也很难竞争过一线城市出身的牛逼年轻人,因为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你的审美还停留在屌丝金曲和脑残网剧,人家听古典音乐看舞台剧了;你还沉浸在烂片海誓山盟般的光阴里无法自拔,并对他们看的东西嗤之以鼻,他们其实已经开始淡出你的世界。

假如你开着手扶拖拉机使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进城,这时候城里有更好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拖拉机配件,更优质的柴油。但是此时你要做的并不是借助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优势资源去组装一台更好的拖拉机,而是应该停下来,去见识见识火车、汽车、轮船、飞机……这个时候身边的人会抛弃你,你在原地踏步,他们在卯足劲地狂奔,这使你感到焦虑,让你分分钟又想摇响拖拉机,追将过去……人是一种群体动物,脱离群体会让人产生恐惧,想象一下丛林狩猎时代,一个脱离群体的原始人会遭遇什么,你就会知道你这份天然的恐惧从何而来。然而当下的社会,这份还未来得及进化的基因设定,会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拖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恩说:

“从出生开始,我们便踏上持续学习(Learning)和成长(Developing)的旅程。这两股力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又不尽相同。如果仅仅是知识储存量的增加(in-form-ation),以既有的思维模式来运算资料,谈不上真正的学习,更谈不上成长。成长是指思维模式本身产生改变(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和“知识盲点”、transformation和“知识盲维”之间有众多相似的地方。

information很容易,无非就是按照以往编好的程序,往里面不断输入数据,就像你高三用的题海战术,这其实是“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的懒惰”。但是,transformation却很难,你需要破除之前的自我,重新进行编程,同时没有教科书供你参考,你必须向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大规模试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你不断认识到“自己是傻逼”这个事实,这件事儿对人精神的折磨很大。

但是,不要试图躲避。那些悲观的人们,在躲避命运的路上,与自己的命运不期而遇。我们该向罗曼·罗兰那样:每一个流逝的时刻都为我们揭开面纱,露出一张不期而至的面庞,我毫不犹豫地正视她,抛弃先前不真实的幻想,不管它们多么宝贵。

一定要忍住摇响拖拉机的手。

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看一件事儿:你因为无知,说和菜头查“学驴叫”是傻逼,但是和菜头肯定不会反过来说你是傻逼,虽然“你是傻逼”这件事儿是一个基本事实,但是他完全没必要跟你掰扯,因为根本掰扯不通。

很奇怪,我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牛逼的人很少对不牛逼的人表示出不屑,但是不牛逼者总是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表示出对牛逼人的嗤之以鼻,以此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同时消除内心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恐惧。由此,“马太效应”被放大,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人们各自的主观选择,没什么好抱怨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518G1W8DR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