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我们谈认知升级的时候,到底在谈什么?

很久没在公众号写字了,折腾得要死然后写了四五十万字的公众号不要了?有人问,就回一个同样的答案,没想清楚接下来要干嘛。一年多以前我想得很清楚,我就是要每天看书,然后每天写一千个字,用这种接近作死的方式刷个存在感。为什么作死呢,白天写英文稿子,晚上写中文的,我所有的精力都耗在了「写」这件事情上面,在这个时代里面,All in,天然就是作死地一种表现。

今天突然更新个文章,其实还是没有想明白到底要通过写作这件事情抵达一个什么样的终点;只是有个观点,我觉得值得分享。TED 的经典语句——An idea that worth sharing :认知升级。我大概 3 年前从逻辑思维听到这个词,觉得实在太叼太牛逼。什么维度升级,什么降维打击,牛逼的要死。但是最近刚看完财新总编王烁在得到的「30天认知训练营」,忽然脑子里想起一个问题,我们谈了那么多年的认知升级,到底是在谈什么?谈到现在认知到底升级了没有?或者说,所谓的认知,到底是个什么鬼玩意?Google 上的答案:The mental action or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ought, experience, and the senses. 说人话,认知就是对自己和外在事物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做出应对。为什么过去没人提认知,现在我们天天说认知升级?那过去我们提什么呢?知识。Google 一下知识:Facts, information, and skills acquired through experience or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 仔细一看,知识的定义里面,只有名词,不管是事实,信息,技能,经验,教育,还是对理论和经验的理解。把两个定义简化一下,(我的理解)知识是:The integration of facts, information and other elements to broaden our horizons(能让我们拓展眼界的各种信息);认知是:A dynamic process of acquiring facts and information,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rough experience and backgrounds for decision making(拓展了眼界还不够,你要转化成行动).讲了这么多鬼话,我还是说人话吧,(经过推理)我的总结是,认知,是个动态的过程。两百年前社会几十年如一日,社会都没有动,社会就是个静态的环境,有知识就够了,读圣贤书吹吹牛逼忽悠忽悠人就可以了,动态,不存在的,没事儿瞎搞动态的人肯定被打。

然后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是人工智能,区块链……我们突然意识到,TMD 现在过一年就跟过一辈子一样,每天都能有公司,都能有人搞点事情出来。整个社会处于大幅度的变动,你不动,别人动,你就等死;你不学别人学,你就等着被淘汰;你不认知升级,别人认知升级,他动得就是比你快。所以现在我们不谈知识,知识没用,看 2 万本书如果仅仅是看了,没用。所以发个朋友圈晒书的可能就不靠谱,所以买了几百本书藏在 kindle 的人可能还不如上百度上看看新闻的人活的更好。因为现在我们谈认知,不光光认知就得了,还得升级。升级的意思是,加大努力程度,更用心,再配合新的工具,在更高的维度看自己,看世界,看得更全了,所以能做出更合理地决策。

1000年前的哲学家说,要合理的决策,要理性的决策。我们做决定这个事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都诉诸理性,从逻辑出发,推导(deductive)出一个合适的答案。好了,我想你懂我的意思了,推到,演绎这个东西,在这个时代里面好像没意义了,因为因果的颠倒交叉满大街都是,我们只能想法子把自己的思考层次拔高,然后看到更大的局面,顺理成章地做决策。换句话说,以前我们可以用逻辑这一剂药去治几个问题,搞定几个“猫病”。现在的问题是,“猫病”太多太多了,每天都有新的,药这个东西,生产速度跟不上了,除非你直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否则你得被“猫病”弄死。所以以前我们补充知识,诉诸理性,就是在吃“西药”;现在西药这个东西不行了,对抗不了所有的问题,我们得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得吃“中药”。我觉得认知升级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药”。总结一下,认知升级,需要升级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而是一整套学习,分析和引用知识的方法,以及建立在这一整套逻辑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以及践行。下面我总结了三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认知,每一个认知,都基本上直接改变我的价值观。

新的生物本能

你发现没有,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相近的上一代以及下一代,对即时通讯这个事情,简直是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就好像我们离不开微信和朋友圈一样。纽约时报上有篇文章“ Don’t Let Facebook Make You Miserable ”里面写的几个观点我印象特别深,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把自己生活中那一点点的成功、喜悦的经历无限放大,然后把自己悲观、沮丧、真实的想法向搜索引擎倾述,你搜索的关键词很多都是你的小秘密。搜索引擎自动补全呈现出的世界比社交网络里的美图更真实。我们时不时地看手机,好像在手机上我们找到了一个“乌托邦”,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存在的数字世界。在现实世界觉得痛苦了,就去数字世界找找安慰。在数字世界感觉被欺骗了,然后觉得真实世界哪怕丑的都是美好。但是不管怎么样,手机已经是一个“外置器官”,经由这个器官,我们还发展处了一种新的“生物本能”。你应该懂我说的本能是什么。把这个本能迁移一下,在更高一点的视角来看,朋友圈的不确定性奖励和即时通讯的满足感培育出来的生物本能,还可以延伸到很多别的场景里面,比如信息的获取,你一定能想到头条,比如视觉娱乐的刺激,你能想到抖音。既让你看到新东西,又通过算法让这个新东西不是那么地“新”不致于引起你的排斥。卧槽,这玩意我真的是想想都可怕。这个新的生物本能正在数字世界里面大行其道。你知道它能干嘛?首先,本能之所以为本能,是因为想超越它太困难。其次,尝试着去超越这项新的本能,是你我必须干的事情。现在网络上的大数据引发的隐私问题,在未来一定更可怕。现在我们就受制于这项本能,未来我们可能被它操控。这么可怕的东西,一定要放在第一点;不能让我们的本能,成了别人或者别的机构割韭菜的途径。所以,得改。怎么改呢?找到新的意义,找到不自觉地满足这项本能之外的其他刚需。如果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去填充其他你想做好的事情了,这个本能没有可用武之地。所以我要告诉你另外两个认知。

我们都会活过 100 岁

我要在我学了 4 年生物的基础上,告诉你一个关于寿命的认知。美国一大学搞了个研究,发现从 1840 年到现在,人类的寿命以每年长 3 个月的速度递增。这就是说,每十年,人类的寿命要增加 2~3 岁。根据我们现在的平均年龄 76 岁这个基点可以计算出,一个 2007 年以后出生的人,活到 100 岁的可能性超过50%。这就意味着,有一个“Almost”是确定的方法让你家里出一个百岁老人,你生两个孩子~但是我的标题写的是我们都会活过 100 岁,差异在哪?在基因技术。上面的数据统计,是建立在生物研究没有进展,人类仅仅是通过生活条件变好了,生命就自然而然得到延长的情况。但是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面,你说基因技术能不能取得突破呢?我对这个未来,非常乐观。这就糟糕了。我每次和朋友聊起这个观点,我都觉得很诧异,居然有那么多人不想活那么长,而我就觉得,活 100 岁,多好啊!我以前看书看得都是各种取舍,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在短短地一辈子做不完,现在我们的寿命正在以这样的增幅延长,这 TMD 多刺激?这还意味着,我们过去把人生分成 3 个阶段的那个观念,必须淘汰,必须放弃!我们用第一阶段读书,在学校呆个十几年。大概 20 来岁,第二阶段开始了,我们拼命工作。正常情况的话,60 多岁就退休了,第三个养老的阶段就开始了。但是这是建立在平均寿命没到 80 岁的前提上面的。如果未来我们活 100岁,120 岁,你工作的那 40 年赚的钱,养得活自己吗?所以 60 岁退休这个事情,不对。退休的事情不对了,工作学习的节点,也都要打破!正因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变得极其复杂,没有一条规则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五年前看的克里斯·安德森写的《长尾理论》曾经名噪一时,简直是电子商务时代的代表作。但是在今天呢,谁谈长尾?我们谈的是垄断,我们谈的是赢者通吃…变天了。现在我们有了足够长的时间,去做足够多的自己想做的事情,问题是,你有没有那个能耐,那个心态去做所有想做的事情。我在这里总结出的最重要的一个认知,是「学习跨界」。「Head in the Cloud」里面写,拓展知识的边界,可能比深耕一个方向更重要。王烁的专栏里面也说,要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往哪里迁徙。我信是信了,但是做一半,还是尝试着在某一个或者两个方向上面继续花时间。

反人性的阅读

我们再聊聊读书这件事,读书是为了什么?你可以有两万个期待。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说读书是因为兴趣,或者只把读书当兴趣的这一类人,99% 都是“臭流氓”。我很仔细地想了这个问题,可能有点乱,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践行原则。我对读书有兴趣吗?有。但是兴趣不是我翻书的第一驱动力。驱动我看书的是功利心,而且功利心越大的时候,我看书的效率越高。为什么要用功利心读书,不谈兴趣呢?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面,我们聊兴趣其实都指向的是读那些特别有意思的“畅销书”,像是什么小说《追风筝的人》,像是大冰写的那些所谓的“江湖文学”…我想说的,是那一些你可以完全沉浸在其中,忘了时间,忘了书本身,非常享受着阅读的那一类书。谈及这些东西,兴趣这个词一定绕不过。但是问题是,这类书太少太少太少了。那些不怎么看书,还说着自己对看书有兴趣,结果却把不看书怪在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上面,都拉几把到吧。看书这件事情,能有一点点的兴趣,那已经是上面恩赐了。因为阅读,本就反人性。你看啊,人的语言已经产生有上百万年,人类早已进化出强大的语言能力,每个婴儿都能学会流利地说任何语言。但是,文字出现至今总共5000年,短到人还不可能向阅读进化。语言和视觉已经是天生的,但阅读是件逆天的事。也就是说,大脑把视觉和语言的部分神经回路改造来适应阅读,经过大量针对性的训练和阅读练习,阅读才算是一件人能做的事情。所以啊,一目十行的人并不是天才,而是在长期训练后,字词句的分解和重组,对语义的理解与重塑,已经自动化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人能把这么反人性的事情做好了,那他能做好任何事情,我在朝这条路上走着。接下来是我自己的几个看书的野路子。有本很出名的书,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解释了各种阅读的方法,什么跳着读,看主旨,不同类别的书还用不同的读书法。相信我,如果你这么去读书,读完之后你脑子除了几个金句,什么都不剩。我们读书就是为了抄几个经典的句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读书是最低成本地和牛逼的人交流的方式。类似于这种方式的,还有看视频,还有直接跟人聊天……方法多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思考,可以顺着作者的逻辑思考,也要时不时地跳出作者的逻辑去看看全局。阅读是为了思考,是为了信息的流通;阅读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我更希望它证明我是错的,所以我极其嫌弃那些用算法制造出回音壁效应的 App;李笑来说,成长就是打自己的脸,阅读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打得越重,成长越快。啪!那怎么读书呢?我的建议是,花时间找到一本好书,然后「逐字逐句」地读。有人说你只要想看书,随便拿一本就可以看起来,那是句屁话,万一是本烂书,看不下去,怪谁?我指的好书,大概这么几类:足够经典的书;有背书的书;在各种推荐榜单上的书;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看自己看得懂的书,还要看自己看不懂的,要死磕,要打自己的脸。再重申一下,看书这件事情,越功利越好。没别的了,这就是我所有的对读书这件事情的理解。写了这么多,好像憋了个大招一样。曾经让我激动的这个概念,在往很多人的潜意识层面下潜。认知升级了吗?升级了一点点吧。怎么才能应付不确定的未来呢?像炒股一样,你的收益一定要抵得过通货膨胀。所以面对未来,认知升级的速度,和行动的强度,一定要赶得上世界演进的速度。谈完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601G1TVA0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