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都知道是比特币底层公链技术,除此之外,很少人会知道,区块链到底适合解决哪些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并结合自身研发和应用实践,推荐具有以下特点的应用场景或问题,应该积极考虑尝试区块链技术:
1
⚫ 业务开展需要进行跨主体协作
当需要为开展跨主体的业务建设 IT 系统时,传统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两种思路。要么建立和运营一个中心化的系统来处理各个参与方的业务需求,业务数据由中心化的组织维护;要么采用 SOA 架构,由各个参与方发布服务接口,并相互调用,数据仍然维护在各个参与方。
如果采用中心化的方案,若是业务的参与方之间是相对独立平等的,要开发建设一个中心化系统是很困难的,包括协调、立项、成本分摊等问题。如果采用 SOA 的方案,则技术实践上比较复杂,技术方案缺少通用性,难以支持复杂的业务。此外,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心化的方案还是 SOA,都难以实现数据防篡改。
在业务参与方之间相对独立平等的跨主体业务协作的场景下,利用区块链的共有数据、防篡改、分布式和数字化合约的特点,能够把一些以往需要在业务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放到技术层面来解决,使得问题的解决过程更高效、灵活以及更具客观性。
2
⚫ 业务开展需要参与方之间建立低成本信任
大多数业务开展都需要建立一定的信任基础,尤其是跨主体的场景下。对信任建立困难、信任维护成本高的应用场景,区块链可以提供非常有效帮助。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区块链如何建立低成本信任:
数据可信
1
传统的解决方案中,数据通常是以中心化的方式存储,本应共有的业务数据却被强势的参与方持有。这种模式下,数据的可信度是由数据持有者的商业/社会信用来保证的,只能建立主观的可信,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仍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来规避数据被恶意篡改的风险。
区块链的解决方案是结合了密码学哈希和数字签名,以区块链条的形式将数据的变更历史按时间先后链在一起,并通过共识协议使得参与的各方都共同拥有这些数据。由于多方分别持有相同的数据副本,并且数据被签名确认,并记录数据的“指纹”(哈希值),以密码技术保证了数据无法被篡改,数据因此变得可信。
区块链使数据持有变得去中心化,以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客观“可信”。
合约履行
02
通常的合约(或者契约、协定、合同)的履行从根本上是由法律来保障的。合约被自觉履行一般都是因为有利益、道德或法律后果,受许多主观因素影响。商业活动中为了防止违约、或对违约进行追索,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担保、保险、律师费、漫长司法程序等等)。
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本质是一套数字化形式的契约,由计算机确保严格执行。执行方式上,通常的合约是事后以人的主观意愿来执行;而智能合约是在触发条件被满足后,由计算机程序来保证合约及时地执行,具有客观性。
我们把资产数字化到区块链或与区块链锚定,采用智能合约来描述对资产关系的承诺,同时智能合约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被区块链严格记录,这样便可以降低履约成本和确保高效履约。
区块链智能合约带来的是“契约”的一种新的更精确的表示形式,以及一种更客观、更严格的执行方式。由于契约是我们社会活动的基础,因此这种变化将会带来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历史可证明
03
区块链固化了交易历史,并提供对交易历史的追溯查询,保证交易的不可篡改和不可抵赖。
如果某个事件发生时,这个事件连同时间戳一起被记录到区块链中,将来就可以通过区块链证明这件事确实在这个时间发生过。因此区块链为参与交易的各方保留了可信的历史记录。
⚫ 业务过程存在长交易、长周期链条
业务在多主体间流转时,难以确定间接主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多主体间的业务隔离,难以延伸出多级业务。
区块链从技术上保证整个长交易、长周期链条的各参与主体身份真实,数据可信,实现信用的多级传递,促进业务链条扁平化,提升业务效率。
比特币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典型应用,在交易市场上市值已达千亿美元,这样的一个高市值系统却是以开源的方式在公共网络上运行了多年,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健壮性。
比特币系统的表现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以客观区块链技术为手段可以直接建立信任,而不需中介背书。
如果我们把区块链技术推广运用到更广泛的产业、金融、公共服务等场景,将使社会的生产分工方式产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商业交易过程更容易达成信任,从而降低风险,使交易更具确定性;
⚫商业交易中间环节被缩减,多方交易可直接达成;
⚫ 传统中介的中心化的服务模式将发生巨变。
这种影响目前已经逐渐显现,随着区块链的逐渐成熟和应用的不断丰富,这种影响力将会像蝴蝶效应一般逐步放大和深入到整个社会,推动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主体间的高效协同和共识决策。人类因掌握“工具”而发展文明,我们相信区块链是一种新的“工具”,最终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