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覃博雅)“产业政策调整方向要顺势而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12月28日举行的环球网财经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新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达15%,说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与出口拉动的传统粗放经营发展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发展,产业政策转型正当其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环球网王玉磊摄
政策转型适应产业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徐洪才在交流中表示,在新的阶段里,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政策势必作出相应的调整。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以上,第三产业的贡献达到了59.8%。徐洪才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经济增长的动能和动力发生了转变。从近几年高科技领域战略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服务业以及其它新兴产业吸引的资金投入上可看出,产业结构调整出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创造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步增加。
徐洪才特别强调了“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性,“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们需要通过十年的努力,把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他看来,我国经济要想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当中向中高端迈进,仰仗的核心必然是制造业,而这与产业政策的适应性密不可分。
清博大数据CEO郎清平 环球网王玉磊摄
企业在新经济市场中自发升级
新经济时代下的高新技术,绝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等“硬实力”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跨时代网络矩阵产业也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大的助力,体现出了不可小视的“软实力”。为了保证自身不被市场所淘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加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软实力升级行列。
“只要整合了国内2000多万个微信公众号和近6亿微博头条号,企业就能对行业生态、自身发展策略乃至危机公关做出精准的判断。”曾为多个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作传播影响力评估报告的清博大数据CEO郎清平表示,在一定功能的大数据平台上,只要收集到最新的新媒体数据和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据,就能够看到整个舆论环境对于企业品牌传播的走向和品牌在全国各区域的美誉度、情感走势,甚至可以清晰看到企业遭遇不信任危机时“舆论攻防战”的变化情况。“国内大的品牌企业都在构建自己的新媒体矩阵——对于企业而言,它能产生更大的商业化价值;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在企业的升级改进中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
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郭云涛总结道,“多点并发”的颠覆性技术正在成为21世纪上半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量子技术、基因细胞、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必定引发和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制高点和合作的新亮点。
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郭云涛 环球网王玉磊摄
“有形之手”为“无形之手”补位
市场并非万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并非一昧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徐洪才认为,在市场功能不完善、要素市场本身发育功能不健全的当下,政府应该扮演“有形之手”的角色。
徐洪才以政府今年以来在污染治理、金融监管领域化解楼市潜在风险和资本泡沫方面的调控为例指出,“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这一种行政性手段是必要的,而且不能够就此打住。”他强调,只要遵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只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提升,推广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政府权力清单和政府责任清单,就能在极大激发市场微观主体创新动力的同时,仍旧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徐洪才呼吁大众关注2018年打造的新一轮高标准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来实施政策的引领,引导社会资本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最终目的还是打破各种行政风格,培育一个公平竞争、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徐洪才如是说。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