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目前,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人类生存而担忧,还显得有些为时过早。但是对科技“霸道”的担忧却令人感到真实。
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亲密组合成为一对强势拍档,“引力”似乎越来越大,“低头族”的瘾似乎越来越重。许多数据调查公司对这一问题早有关注,科技市场研究公司Statista发现,2012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的上网时间明显上升,去年的统计显示冠军是巴西,手机用户平均每天5小时上网;其次是我国,平均每天3小时,而这一成绩比5年前翻了两倍;美国以2小时37分位列第3。另一家应用分析公司2015年就统计全球手机上瘾人数已超过2.8亿。据新闻报道,苹果公司的股东这个月提出呼吁解决儿童对iphone的上瘾问题。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没有孩子,但他几天前承认自己亲手为侄子的手机设置了“界限”。
更先进的技术结合大数据创造新的应用,感兴趣的内容自动推送到眼前,潜在的消费需求被挖掘、刺激,用户感到服务仿佛越来越“知我心”。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机器学习的算法依然需要人类不断参与和修正才会令它变得越来越聪明,但许多时候用户并没有主动参与修正的机会。比如,当打开一个内容客户端,用户并没有权利进行“议程设置”。而科技公司为了追求利益,算法背后的规则优先了博眼球的种种内容,点击-计算的往复创造出“泡沫漏斗”,恐怕并没有带来什么高明的内容,反而更多助推偏见拉低品位。
最近,微博的热搜造假又遭质疑,运营方急忙声明表达立场并且作出处罚。即便如此,虚假的舆论已经产生,造假方和平台都已获得流量、关注而获益,抱怨刷榜已经形成黑产的运营方“真心”在意事后处罚吗?会花多少资源研究对极端、虚假内容的控制?
几乎每天都在热闹搭台的各种科技论坛、经济论坛,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雄心勃勃地结合每一个风口推介产品展望潜力,俨然是资本在助推科技企业“一天一世界”地迅猛成长。可这股猛势可能产生的杀伤力,谁有空管管么?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