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快递代收点推出新规:为防止偷窃和误拿,不拍人像留证不准取件。对此,用户十分抵触——伤自尊不说,泄露隐私怎么办。不过,代收点态度十分强硬,一些人拗不过只好妥协。
其实,大家都纳闷,明明凭身份证或取件码取件都能避免丢件,干嘛非要“拍人像”?要知道,查证、验码都需要投入人力,而代收点大多只想“代收”不想“代管”。也正因为疏于管理,才常会出现丢件的情况。但是丢了件,代收点又得负责,着实“烦恼”。于是,“拍人像取件”应运而生,不多费力,形式上还能避免担责。
可这真行得通吗?试问,人像照并不天然自带实名信息,又能和快件对上号吗?如果不能,那拍了就等于白拍,事后又怎么去找人?而如果要将人像照和快递编号一一对应、建档留存,岂不是更费事?二来,人像涉及用户隐私,尤其是人脸支付正在兴起,这一信息一旦泄露,会带来不小的财产安全隐患。如此这般,岂不是老问题没解决,又搞出了新漏洞?
更重要的是,作为经营者,看管好快递是代收点的基本责任。但“拍人像”之举无疑是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来“抵御”丢件风险。而客户与相关平台并没有约定“凭人像取件”,快递代收点完全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客户拍照留证,“强行上马”,就可能涉嫌侵权了。
其实,像上述代收点这样,拿用户信息来规避自身责任的不在少数。许多APP常以“安全”为由,收集用户各类信息。于企业来说,数据库是丰富了,责任是转移了,可于民众来说,就要长久承担信息泄露的风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信息安全关乎大众利益,“拿来主义”要不得。最起码,人们该有说“不”的权利。然而,一个不乐观的现实是,在这一方面,我们不掌握主动权。就拿很多APP来说,如蛮横的代收点一样,“不开放隐私”你就不能用。而且在冗长的“协议条款”中,商家早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久而久之,用户似乎习以为常,商家也便愈加有恃无恐,有互联网大佬甚至还抛出了,“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的怪论。
在这种局面下,有人敏感地注意到并主动跟“拍人像取件”较真,无疑是一件好事。展现的是人们保护个人信息的端正态度,打破的是“中国人对隐私不敏感”之类的荒谬说辞。而除了大众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监管部门也必须行动起来。规范相关方面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与使用,这方面我们显然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