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沙市多部门联合开展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市场秩序集中整治。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该市已回收违规投放的共享电动车38万余辆。这一举措再一次将备受争议的共享电动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多个城市对共享电动车说“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动自行车销量的攀升。
未来,共享电动车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在此前举办的“智出行 共生态”中国两轮出行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给出了答案。
是否会再次陷入乱战?
今年3月,北京市交通委消息称,北京因平台运营商缺少投放许可、违规运营租赁电单车,根据《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做出首张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而在2018年底,北京市交通委也提醒市民“不要使用任何品牌的共享电动车”。北京已明确表明不发展共享电动车租赁。此外,上海、广州和深圳也明确表示不发展共享电动车。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一线城市的对共享电动车坚决说“不”的态度,与此前共享单车行业乱战留下的后遗症有关。那么,该如何管理共享电动车,它的出现又是否会重蹈共享单车乱象的覆辙呢?
哈啰出行两轮事业部总经理褚轶群表示,此前共享单车行业开始爆炸式发展期间虽然解决了很多出行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管理、投放上的挑战。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整个行业经过洗牌,也驱使企业更加理性。如今,共享出行进入到3.0阶段,即更加重视和政府以及用户之间三角关系的协调发展,共享共建共治共管。从以前的单纯只考虑用户价值,转变为现在同时要考虑与监管的融合。“只有把它变成和管理层更好的互动,纳入到城市的管理中,这样才能管理得更好更有序,我相信这是今后三年整个行业发展的体系,会和整个交通体系有更好的配合和衔接,所以也会比三年前更加的有序,也会更加持续的发展。”
对于共享电动车这个行业,是否会重复之前共享单车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竞争现象这一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钟鸿钧认为:“共享单车行业已发展非常稳定,所以在今后共享电动车的发展会非常的有序,重点是这些企业从过去产业演变的过程中已经学习到了很多的经验。此外,现在很多用户使用习惯已经被培养起来,包括APP和终端使用,包括出行偏好的变化,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将来会跟传统共享单车相比有快速有序的建立一个更为合作、良好的竞争生态。如今,共享电动单车产业已经跟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和相关的商业合作伙伴建立了非常良性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大家会关注价值的创作,而不是价格的竞争,我认为共享电动单车一定会比较快的走向良性竞争的状态。”
对传统电动车有提升作用
那么,未来共享电动车会迎来什么新的变化,又会对上游生产企业产生什么影响呢?
在绿源集团董事长倪捷看来,共享电动车对传统电动车有提升作用。他表示行业一致认为,智能化的广泛应用对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大有裨益。针对目前不同城市对共享电动车各异的态度,倪捷认为这与当年共享单车混战带来的“阴影”有关。但他同时也表示,大众能否就“共享电动两轮车是城市共同交通工具”达成共识才是解决其发展的关键点。“集团性投放一定是对社会和公众有好处的,现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给它一个发展的过程。当我们共同努力,把问题解决掉,共享电动两轮车是可以被定义为城市的慢行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他对记者说道。
凤凰集团总裁王朝阳认为,共享电动两轮电单车是共享单车的一个延伸。“如今,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已经非常健康,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行方式。而共享电动车则在为大众出行在路程上提供了延伸,把人们活动的范围拉长,也使行业在智能化、产品创新和使用场景的创新上有了新趋势。”王朝阳说,首先,未来共享电动车在应用场景中将为大众的生活方式带来怎样的福祉,是共享电车企业需要挖掘和提升的地方。其次,共享电动车的出现对城市交通,对城市智能化带来怎样革命性的变化,在产品、平台运维和城市运营方面如何进行交接,如何对社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也是行业亟待思考的问题。
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霍晓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自行车行业经受住了考验,部分运营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去年同期水平。1—9月份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322.2万辆,同比增长14.2%,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2280.3万辆,同比增长30.3%,行业持续健康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坚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霍晓云说:“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在助力各行各业复工复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互联网共享平台企业在有效推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中国百姓的美好生活增添了色彩。传统的自行车制造企业通过与平台企业合作,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学会了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生产和经营,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革命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共享单车作为两轮车行业不可或缺的市场新模式、新业态,直接或间接带动产业链数十万人就业,在稳就业、保民生中贡献着积极的力量。”
文|本报记者 王 洋
微信号 : xiaofeiribao_2015
新浪微博:@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