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增长,总资产69万亿,央企如何从“量变”转向“质变”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初步披露了今年及“十三五”央企发展成绩单。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央企业在“量”上稳中有进、持续增长,经济效益走出低谷、稳步提高。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将接近69万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5%,“十三五”期间营业收入、净利润、劳动生产率年均分别增长5.6%、8.9%、7.8%。
说央企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提升,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因为,这些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央企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新的发展,其中,航空航天是最典型、也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方面。此外,高速铁路、核电技术等方面,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些成绩,显然与央企的地位、身份、资源以及公众的期待来看,还是有一些差距、有一些不足,没有达到公众的预期。
事实也是,近年来,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贸易保护、单边主义泛滥,各种针对中国的遏制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强力阻击。也正是这场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阻击战,暴露了我国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上的差距,暴露了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让这些问题不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障碍,如何才能让我国在供应链和产业链方面的自我修复能力更强,毫无疑问,央企应当承担更大责任,应当成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排头兵。
客观地讲,央企已经拥有的技术、人才和各种资源,只要专业投入、专心研究、专项管理,是很快就能取得明显突破的。想一想,航空航天那么尖端的技术,我们都能一项接着一项的突破,其他方面当然也能了。只是,这些年来,一些央企在发展的策略上,都是过度注重“量”的增长以及伴随着量的“效益”增长,而忽视了“质”的提升、尤其是“质”的突破。因此,也就造成了央企在“量”和“质”的关系方面,并不是十分协调,“质”的突破明显慢于“量”的增长。即便遇到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量”的恢复也效果十分明显,“质”的突破则仍处于观察阶段。
也正因为如此,国资委反复强调,央企要多在“质”上下功夫,要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要更加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上做表率。这也意味着,监管层也已经看到了央企在“质”的突破方面还存在差距的问题,正在积极寻求如何提升央企竞争力和创新力等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需要正确面对的是,对央企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条件,决不是央企做得不好,而是希望央企做得更好,希望央企能够在“补短板”和“展优势”方面做出表率作用来,从而带动其他企业一起提升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譬如芯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就是央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之一。这方面,不能只靠民企,不能只靠华为等个别企业,而是要发挥央企和其他国企的作用,特别是人才与技术的作用。
在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完善方面,央企也不能只顾自己做大做强,还要兼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善与补充,要带动上下游企业一起发展。更直接地说,央企不能成为一个庞大的“孤岛”,而要成为可以连接海岸的航道。央企不可能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做全产业链和供应链,但是可以发挥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作用,把产业链和供应链做全。在做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央企可以直接参与,也可以间接参与,可以资金投入,也可以人才和技术支撑,可以用需求来刺激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加入,也可以用供给来吸引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只要能够把产业链、供应链拉长、做全,就可以充分发挥央企的作用。
中央要强化军民融合、央地联合,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央企在技术、人才、管理、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自然,需要央企在“质”的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帮助其他所有制企业提升质量方面有更多贡献、更多作用,在打造高质量产业链、供应链方面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也只有这样,央企的地位和影响力会更高,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器作用和核心作用也将更强,国民经济支柱的地位也将更坚。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