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式联运发展一直致力于系统体系的构建,枢纽作为该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应当如何定义,什么样的物流节点可以称之为物流枢纽,多式联运与枢纽经济之间具有哪些关联与变化。经过多年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独家观点,以下与大家分享。
多式联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运输链中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与物流网络高度重叠,与物流链有着一定的区隔。
—1—
物流节点形态的转变
物流节点形态的转变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从交通中心到物流中心,从转运中心到物流中心。
图1 物流节点形态的转变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20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成果就是物流的集约化程度,表现在空间上就是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有很多种形态,例如仓储分拨基地、公路港、商贸物流园、港口、场站和空港等。物流园区是物流活动高度聚集区,是物流资源集约化使用的社会化组织方式,解决了要素过于分散和服务对接不畅的问题。物流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单位面积的税收和利润产出水平不高,政府部门对物流园区的热情减退。物流园区功能过于单一,只解决了物流要素聚集问题,但不能解决要素重新配置之后的模式创新和产业带动问题,且大多数物流园区不能很好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运力不衔接问题。
物流枢纽将物流产业价值充分发挥,将物流作为经济增量的发动机。在空间上,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中转作为枢纽的硬核,形成物流产业的高度聚集。创新性的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之间在空间上有序分布。即物流枢纽成为物流产业组织作用的核心。
围绕物流枢纽打造出的一种新型的两业联动模式,在空间上我们称之为枢纽经济。枢纽经济体现了物流业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的产业定位,物流与制造、商贸等的有机融合,使得物流枢纽超越了设施本身的经营获利范畴,可以通过产业集群方式获取经济价值。
—2—
多式联运枢纽形态特征
多式联运枢纽是推动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综合运输网络上的重点节点。多式联运枢纽分布在运输方式集中布局的区域,往往是交通枢纽地带,通过设施的衔接、业务系统和信息共享等实现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便捷转换和高效组织,转运是多式联运枢纽的核心。我国在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的过程中,多式联运枢纽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及物流标准等,虽然未明确提出多式联运枢纽的定义,但是多式联运枢纽已经成为物流枢纽、物流节点的主流模式。
图2 多式联运枢纽形态特征
—3—
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的转变
物流枢纽去中心化。从中心城市中分离出来,成为城市群的物流中心。货运行业的运距变化,导致传统城市物流网络和经济网络之间的分离,物流枢纽承担了弥合这种分离的交易成本。省会城市的物流空间被挤压,物流枢纽投资热点发生转变,一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二是城市群中心洼地,三是围绕铁路货运场站物流要素,四是港口后域物流市场。物流枢纽成轴辐式网络布局。枢纽园区包含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围绕各种运输方式形成的物流作业可以相互独立,但必须协调统一、相互补充。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沿海地区主要港口补足集疏运网络,补足临港物流能力,港口成为物流通道支点,补足对产业链集群地区的物流要素。物流园区呈现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传统公路港开始衰落,传统仓储型物流园整体过剩,传统商贸型物流园位置转移。内陆港型物流园严重不足,专业物流园严重不足,如化工物流园、冷链物流园等。
—4—
物流枢纽带动的枢纽经济
多式联运转运中心。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转运量,打造公共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形成物流活动供给资源池,通过改变供需平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形成物流成本洼地,带动物流产业资源要素聚集。物流产业聚集区。通过规模效应形成高于其他地区的物流活动强度,带来大量物资集散,使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明显放大。商贸贸易交易采购中心。物资集散带动了交易量,各企业将区域分拨中心或国际通道上的中转保税区设立于此,带来大量交易资金的沉淀。制造、服贸产业集聚区。依托多通道、多业态的物流集聚,引导对物流成本和时效敏感的产业在此投资布局,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显现。
05
多式联运枢纽的功能要素与空间逻辑
多式联运枢纽的功能要素包括口岸功能、保税物流、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产业聚集圈包括物流加工区、商贸交易区、金融服务区、制造加工区等。多式联运枢纽和产业聚集圈之间有个重要的过渡地带,叫做物流产业聚集区,这个区域活跃着大量的物流企业,从事集装箱堆存、拆拼箱、保税物流、仓储、分拨、贸易交割、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物流活动。
在为众多地区勾画多式联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在要素的空间布局上的“港-区-产-城”逻辑。“港”指的是多式联运枢纽,“区”指的是物流产业的聚集区。物流产业聚集区是连接多式联运枢纽和加工、贸易等产业聚集圈之间的硬核工程,是以港兴城中间不可或缺的过渡带。在多式联运枢纽与城市之间,通过物流产业聚集区和产业聚集圈这两个过渡带,形成多式联运枢纽带动城市发展的局面。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