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是如何将HTML、JS、CSS、image等资源渲染成可视化的页面的呢?本文简单介绍一下渲染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步骤。
该过程分为四步:模型对象的构建、渲染树构建、布局、绘制。
浏览器获取到HTML、CSS文件后,需要对其进行解析,抽象成DOM和CSSOM对象,然后提供相应的JS API,方便开发者进行交互逻辑开发。
HTML文件字节转变成DOM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主要经历字符编码—》令牌提取标签—》词法分析转变成DOM对象—》依照标签的嵌套关系构建成DOM树;
CSS文件字节转变成CSSOM的过程与HTML转DOM类似,区别就是按照规则通用性建立树形关系。
所谓渲染树,就是将DOM树和CSSOM树合并,得到每个可见元素的内容和显示样式。
Tips:
(1)渲染树并非显示所有元素,而只是占据空间元素,如display: none的元素不在渲染树中,而visibility: hidden的在渲染树中;
(2)渲染树包含的内容只是元素的内容及其样式信息,在不同视口(viewport,也就是浏览器的屏幕画布)下实际展示肯能会有差别;
(3)渲染树构建后,Webkit还会继续构建渲染层(RenderLayer),这是为了简化渲染逻辑,同时方便开发者查看网页层次。
经过前两步的操作,我们知道了元素的内容和样式信息,但是实际在不同显示器中的大小和位置如何确定呢,这就需要进行布局操作了,有的地方称为"自动重排"(reflow)。Webkit依据框模型来计算元素的位置和大小,布局输出的是一个"盒模型"对象,该对象包含了每个元素在视口内的确切位置和尺寸。
在布局结束后,接下来就是绘制,实现栅格化。绘制一般涉及到Paint和Composite Layers。
Paint一般通过图像上下文来控制,分为2D和3D绘制上下文。
前文提到了RenderLayer的概念,绘制过程中,每个RenderLayer是输出图像中的一层,各个层根据深度信息组合成一张图像,这个组合的过程称为Composite Layers。
介绍完了关键渲染路径的概念,接下来结合chrome dev-tool来看一下实际的情况,chrome的版本是60.0。
<html>
<head>
<title>Janky Animation</title>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index.css"/>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https://ss1.bdstatic.com/
5eN1bjq8AAUYm2zgoY3K/r/www/cache/static/protocol/https/soutu/css/soutu.css"/>
</head>
<body>
<img class="proto mover" src="./images/logo-1024px.png"/>
<div class="controls">
<button class="add"></button>
<button class="subtract" disabled></button>
<button class="stop">Stop</button>
<button class="optimize">Optimize</button>
<button class="optimize-fastdom">Optimize By Fastdom</button>
<a href="https://developers.google.com/web/tools/chrome-devtools/evaluate-performance/"
target="_blank">
<button class="optimize">Help</button>
</a>
</div>
<script src="./libs/fastdom.js"></script>
<script src="index.js"></script>
</body>
</html>
为了避免chrome插件的干扰,建议使用【隐身窗口】打开页面,然后打开dev-tool,选择Performance进行调试
渲染的关键路径主要体现在主线程中,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蓝色的Parse HTML表示DOM的构建过程,蓝色的Parse StyleSheet代表CSSOM的构建过程,黄色的Evaluate Script表示JS的执行过程,紫色的Recalculate Style表示构建Render Tree的过程,紫色的Layout表示布局过程。
虽然资源的下载可以并行,但是资源的解析是单线程的,主要通过Main线程来解析,由下图所示,ParseHTML被JS的解析阻塞,分成了三段。线程的使用情况和代码中的资源的位置有很大关系,这个下面会介绍。
Main线程中的图中,有一些细线条记录着一些事件的触发时间,光标放在上面就可以查看。事件主要分为Loading、Scripting、Redering、Painting四大类,具体可以查看官方介绍。其中Scripting类型中有一种Event类型的事件,如下图中的Event(DOMCotentLoaded)可以在JS中被监听到,常用的还有readystatechange、pageshow、pagehide、loaded、webkitvisiblechange等,最近有一个项目中pageshow事件就帮我解决了IOS WKWebview回退页面缓存不刷新的问题。
通常我们会将css文件放在head标签中,JS文件放置在body标签的后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JS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修改DOM和CSS样式,这也就造成了Evaluate Script的执行会阻塞Parse HTML的过程,如果JS中引用未解析到的DOM程序就会报错;如果script标签之前有引入css文件,Evaluate Script会等到Parse Stylesheet过程结束后再执行。
所以将CSS文件放置在头部,提前下载并解析;将JS文件放在尾部,让JS尽可能的访问到所有的DOM,避免报错。
前端性能优化主要分为网络请求和代码层面两种。网络请求上的方法是压缩合并、按需加载、缓存等;代码层面则就是要优化渲染路径,毕竟单线程要在模型对象构建、渲染树构建、布局、渲染之间切换,如下图所示。
优化渲染路径对于页面性能至关重要,接下来会写几篇文章针对不同阶段给出优化方法,敬请期待。